王纯禄
“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资源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千方百计节约和替代石油,加快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并尽快建立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可见,在新的世纪里,努力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石油资源的战略特性。石油、煤炭、电力被称为世界三大能源,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更由于它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消耗能源,被世界公认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血液”,是支持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就目前而言,还没有适当的代用品能取代石油。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地位日显重要。由于石油的蕴藏量在全世界分布极不平衡,各国的开采和生产能力又差距很大,因此,为争夺石油资源而爆发的战争和争端不少。
(二)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原煤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1950年全世界原煤消费量为57.7亿吨,1960年为46亿吨,1990年为30.5亿吨,1980年为28.3亿吨,1990年为27.3亿吨;而石油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却在不断上升,1950年全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1亿吨,1960年为37.8亿吨,1970年为48.7亿吨,1980年为48.6亿吨,1990年为38.6亿吨。这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油消费已代替原煤消费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要位置。而从世界能源需求来看,则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据有关统计,1979——1985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长率为3.4%,世界平均为0.9%,发达国家为0.1%;1985—199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长率为4.6%,世界平均为2.2%,发达国家为1.3%。据1992年世界能源大会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0年—2020年,世界探明原油储量为135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140亿吨,原煤储量为5200亿吨,而原油需求量为1000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为680亿吨,原煤需求量为850亿吨;1990年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8%,1999年上升到32.9%,而1990年石油天然气生产总量仅占19%,1999年上升到20.9%。石油需求非常严峻,供需缺口大。另外,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世界上煤炭的年产量达到44.7亿吨,可供开采231年,而石油的年产量为6亿桶,可供开采44年。由此可以看出,石油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也是非常脆弱的。
(三)我国石油资源的生产与消费状况。从我国石油资源的生产、消费来看,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在20世纪,经过60至7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石油生产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上升的阶段。整个90年代,我国原油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为1.7%,年均增加量近250万吨。但石油消费量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3%,年均增加量1180万吨,这一“高”(消费的高幅增长)和一“低”(产量的低幅增加),造成我国国内石油供应十分短缺。和世界经济发展一样,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1996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原煤占75%,石油占17.5%,天然气占1.6%,水电占5.9%,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所占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据预测,2005年至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2.6亿吨和3.1亿吨,年均需求量分别为550和500万吨,而这期间原油的年均增加量最多能达到300——400万吨,2005年和2015年国内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在8000万吨和1亿吨左右。我国从1963年开始产油,到1993年前,在基本满足国内需要的情况下还可有部分原油用于出口。1993年以后,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净进口量以不少于1000万吨的速度增加,199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5亿吨,需求量为1.95亿吨,需进口3000万吨。根据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公布的资料,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1亿吨左右,占全国石油消费的1/3,石油消费量增长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速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
(四)世界各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概况。正是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脆弱性、供应不稳定性以及需求的扩大性,为应付石油供给中断对经济的冲击,世界各国从20世纪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纷纷建立起庞大的石油储备体系,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各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