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32章 浅谈乡镇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浅谈乡镇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1)(1 / 2)

樊德民

“素质”原属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术语,本来含义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条件,主要是人的先天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素质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被广泛的用来说明人和组织的现时状况,已经成了对某个“特定对象”的多方面性质特点的总称。

乡镇干部的素质就是乡镇干部从事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品质。它是乡镇干部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德、识、能、体诸方面的总和。由于乡镇干部所承担任务、所发挥的作用的特殊性,以及提高乡镇干部权威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乡镇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乡镇干部,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认为合格的乡镇干部应当具备以下五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在诸多素质中居首要地位,它决定着乡镇干部的工作性质和政治方向。概括地说,一个乡镇干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建立在这个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政治立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三步发展战略步骤的新时期,主要是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具体地说,一个乡镇干部良好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有的同志认为,乡镇干部是干具体事的,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干,学不学理论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无论什么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缺乏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就会方向不明,是非不清。因此乡镇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要有较高的农村政策水平。是否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严格按政策办事,是衡量一名乡镇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村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大的变化,正是有了一大批贯彻执行农村政策的乡镇干部队伍,但也不难看到由于一些乡镇干部政策观念差,政策水平低,致使党在农村的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农村矛盾激化,影响了一方的稳定和发展。这些问题的演变结果,一则影响了乡镇干部的工作情绪,二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三则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乡镇干部一定要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执行政策。要在深刻理解和完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把上级的政策精神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三)要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党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但党的宗旨没有变。乡镇干部经常同农民直接打交道,农民看我们的党、政府、基层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乡镇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来评价的。这就要求乡镇干部要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时刻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忧同乐,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从内心深处对农民产生真情实感,把农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农村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只有规范地执行上述要求,才能想农民之所想,为农民办实事,才能学会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才能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有力地推动农村工作,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乡镇干部同农民群众打交道最多、最直接、最广泛,农民群众往往用身边的干部观察党、判断党,可以说,乡镇干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对乡镇干部来说,“形象重于生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确定服务目标,调节公务活动,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乡镇干部良好的道德修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对于乡镇干部来说,高度的事业心是非常重要的。古往今来,高度的事业心从来就是成功的基石,胜利的源泉。古人说,“有志者,事竞成”。有了强烈的事业心,人生才显得充实,精神才有所寄托,困难才得以克服,高峰才可能攀登。我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一不是在强烈的事业心的支持下,倾注毕生心血,才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力首先表现为以身作则,它要求乡镇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言慎行,身先士卒,为人师表。要求农村干部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农村干部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流传至今,很具有现实意义,它启迪我们,个人道德修养对于调动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