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66章 当前抢劫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析(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章 当前抢劫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析(2)(1 / 2)

(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党传统的优良风气受到很大损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严重。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向小康水平过渡。可是,前几年日子稍微好过一点,便忽视了国情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胜利冲昏了头脑,超越实际可能,大肆宣扬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盲目追求高标准,讲排场,比阔气,互相攀比,到处宴请送礼,极大地损害了我国人民崇尚朴素,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振兴中华的传统美德,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受这种社会环境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投身追逐高消费、高享受、讲排场、比阔气的竞争中,但由于自身的好逸恶劳没有致富的资金、物资等条件,又不甘于感觉上的相对贫困生活,于是铤而走险,大肆进行抢劫活动。

(三)人财物的大流动,使犯罪机会大大增加,犯罪更容易得手。近几年来,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规模空前。这种人口大流动,对于促进城市交流、发展经济、传播技术、沟通供销市场都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流动量过大、过快,给城乡交通和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全因素。市场上钱物的大流通也使犯罪的机遇条件增多,携带巨额现款外出进行经济活动的人员增多,成为抢劫犯罪的主要目标,据统计。近年在流动人口的犯罪案件中抢劫案件占很大比例。

(四)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当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年增加,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要进城谋职,脱贫致富。在城市,随着企业兼停并转的进一步深入,大量职工从企业中游离出来,成为下岗职工,他们要安置就业或二次谋业,大量社会闲余人员的出现,使社会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加大,一些人无业可就,经济来源无保障,产生追求高消费的欲望与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极易萌发犯罪的动机。

(五)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专门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公安机关警力不足,尤其是处于同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的力量严重不足。警员缺乏,技术装备落后,新成员的业务素质较差,不能及时得到较好的培训,经费缺乏保障,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破案率,影响了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也影响了预防犯罪的功能。

三、当前防治抢劫案件的对策

(一)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其实质是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约束、抑制乃至消除诱发、导致犯罪的消极因素,避免和减少犯罪的发生。由于任何犯罪行为与犯罪现象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的甚至严重的损害,所以,预防犯罪就等于避免了这种损害,或者减少了这种损害。因此,预防犯罪搞好了,犯罪就会大大减少,国家和人民利益就会免遭由于犯罪而带来的严重危害。因此,在预防犯罪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人防。人的防范,主要是做好那些对社会治安起着阻挠和破坏作用的人的防范控制工作。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城市中青少年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80%左右,并呈增加趋势,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是预防犯罪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当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工作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四道战略防线。如果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都真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就会从整体上增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当前暂住人口管理方面漏洞较多,暂住人121违法犯罪率较高,因此,对暂住人121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第一,各方紧密配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第二,认真进行清理登记,核发证件,做到底数清楚。第三,采取有效办法,加强经常性的管理。第四,把暂住人口清理、登记、管理与审查发现违法犯罪分子结合起来。

二是地防。地的防范,主要是对公共复杂场所、重点地段、要害部位尤其是金融部门和公共交通工具要进一步强化直接管理手段。一要加强社会面的控制。随着内陆城市的进一步开放,繁华的街道、商业区等会更加拥挤,人财物流动更大更快,各类犯罪分子混迹其中伺机作案,且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案件日趋增多。以往发生治安问题通常是有人先报案,公安机关才着手破案,往往时过境迁。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内陆开放城市要借鉴国外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经验,组织防暴警、治安警和武警,在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实行巡警制度,二十四小时巡逻防范,随时发现和处置面上的治安问题,为群众提供及时的求援服务,以适应动态治安的需要。二要严密金融部门的安全保卫。近年来,抢劫金融部门的案件发案严重,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加大安全保卫的力度,保证做到万无一失。要经常向干部职工进行敌、社情和“四防”教育,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和整改隐患,堵塞漏洞。同时从组织上保证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纯洁性、可靠性,发现不适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三是增强敌情预测能力。对本地区的抢劫犯罪的规律、特点、变化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掌握。在拓宽情报信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