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73章 对国有水利施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章 对国有水利施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2)(1 / 2)

(一)技术进步是人才的进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施工人员较长时间从事单一项目,操作按习惯性方法进行,造成一部分人知识更新慢,尤其常年在艰苦环境中与外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接触有限,这是企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工程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引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是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及技术改造和质量等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面对施工技术水平现代化及施工措施高科技含量增加的要求,水利施工企业在这方面的压力愈来愈大,单纯的工种界限、多年一贯制的习惯劳动、简单的雇用农民季节工的粗放施工方法,已逐渐给企业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弊病。世纪之交,各企业间的经济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争夺人才的竞争亦随之加剧,要尽快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素质,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通过人才的流动调整企业职工结构。要有计划、花大力气和舍得投资,按现代工程的特点、要求和高技术环节,去培养关键性人才,通过招聘高技术专业人员,科学地进行技术人才配套调整,结合企业的转轨加速职工队伍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四有”职工队伍。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在市场竞争大潮中永立不败之地。

(二)固定资产是企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般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大都在百万元或千万元以上,大部分企业是70年代及其以前建立的,不少骨干企业建立于50年代。创建初期限于国家财力薄弱及我国闭关自守的政策,施工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革新水平低。其后为支持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按国家固定资产的管理政策,企业部分设备折旧和全部经营利润上交国家,技术改造力量不足,企业设备陈旧,自有资金缺乏,更新换代慢。按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低折旧率的直线平均折旧政策,在国有资产使用初期,由于折旧低,企业减少成本变成利润上交国家,后期固定资产损坏严重,维修费用增加,企业无力提取折旧,往往在国家资产不得不报废时,帐面还有一定比例的净值,形成企业的亏损。同时还有许多落后、无用的闲置资产挂账,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迅速膨胀,资产存量的合理配置与现实工程的装备需求形成很大的矛盾。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靠国家政策的调整,对技术含量高且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可缩短其设备的折旧期限,根据行业情况和技术发展的要求,重新制定指导性的折旧率指标,实行快速折旧制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三)资金投入关系要理顺。企业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流动资金困难,企业改革被捆住了手脚,发展遇到了“拦路虎”。当前金融体制改革,银行实行商业化,为降低经营风险,贷款更加谨慎。从长远看,这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大部分水利施工企业一时还难以适应,需要有一个调整、消化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要从自身方面尽快纠正陈旧的思想观念,眼睛向内挖掘潜力,面对市场找机会,培养优势,壮大自己,彻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进入市场的意识。

在客观上,资金短缺影响企业发展,又必须在商业银行和地方城市银行中唤起警觉,要切实解决效益好、经营良性循环企业的生产流动资金的供应问题。对扭亏有望的企业要在资金供应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因为国家的投资政策变化给企业造成了双重压力,1983年实行拨改贷以后又实行了利改税,企业既要还本付息,又要上交利润。国家免收“两金”,但通过提高流转税率,开征企业所得税、调节税等办法收取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企业面对债权人索取权及所有者索取权的双重压力处于两难境地,结果银行贷款无力偿还,企业负担越来越大,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控制越来越严,企业经营陷入非良性循环。新的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多提折旧和科研开发费,对效益好的企业解决了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亏损企业和微利的水利施工企业来说,实际上无钱可提。现在的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完全由企业自身负责,在缺乏正常的资本金注入渠道的情况下,企业难以正常发展。因此,企业也希望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个逐步扶持到完全放开的过程。

政府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收费,取消各种不合理集资、摊派、收费项目;对需要征收的项目,尽快实行费改税,规范收入形式。切实减轻施工企业负担,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必须强化内部管理,推行管理科学化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搞好国有企业,关键在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好一把手。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标准,把政治素质高、经济管理能力强、懂技术、公正廉洁、勇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