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刑事侦查心理学> 第16章 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实际疑难案件侦破中的应用(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实际疑难案件侦破中的应用(4)(1 / 2)

于是,警方请出了萨里大学的权威行为学家戴维·坎特教授,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戴维·坎特教授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结合目击者和受害人的口述,进行分析,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未知情况,经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嫌疑人生活在伦敦西北的基博恩,已婚,但没有孩子,有暴力犯罪史,深受家庭不和谐之苦,所以可能有两个亲密的男友。

当用戴维·坎特教授构建的凶犯形象和“雄鹿行动”的犯嫌疑人做比对时,约翰·达菲的名字跳了出来。这激怒了侦查人员,他们下令把在精神病院监禁的约翰·达菲抓了回来。约翰·达菲用手势表示说自己早就不干了。可是,之后不久,他在警方的监视下又继续作案了。被害者是一个14岁的女孩,当他绑着她经过一段艰苦的跋涉后,女孩的眼罩脱落下来,女孩瞥了他一眼,因为这个原因,约翰·达菲没有杀死她,或许凶犯自认为这次行动很高尚。不管怎样,不能不采取行动了。约翰·达菲在基博恩的家成了警方重点监视的对象。最后终于在他母亲家抓获了他。在首都警察实验室里,约翰·达菲的七十多件衣服被专家化验。经过2000次实验后,他们终于在爱丽斯·戴的羊皮大衣上发现了13种纤维和约翰·达菲衣物上的纤维一致。

戴维·坎特教授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中的17项里有13项正确。特别是他推断的杀人犯没有孩子这一点,是约翰·达菲最大的痛苦和犯罪根源,因为他患有少精子症。

在审判中,约翰·达菲假装有轻微的健忘症。1988年2月26日,他被证明有罪,因七项罪名而被判终身监禁。

这次侦查破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约翰·达菲在最初的强奸案件中是否有同案犯的问题没有弄清楚;虽然当时确信凶犯就是约翰·达菲,可侦查员没有足够有利的证据,使真相大白。

[案例五]H市亲杀全家案

1995年1月18日,H市某副厅级干部家,除大儿子包某外全家四口被杀于家中。受害人均被小口径步枪击中头部致死,包父、包弟各中两弹,包母、包妹各中一弹。四名被害人均被凶手用被子等盖住。行凶用的小口径步枪泡在了现场卫生间的浴缸里。作案用的枪来自现场,平时放在包父卧室的衣柜里,子弹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包家住人的屋子都被翻动过,特别是包父的卧室,所有柜子、抽屉里的东西都被翻出,胡乱地堆了一地,似乎作案人是在找什么东西。现场发现有用纸包着的三万元钱以及照相机等值钱的物件没有被拿走。现场门窗均无撬压破损痕迹;门锁上也没有发现配置钥匙形成的新鲜痕迹;地板革的地面光洁,没有提取到足迹,判断是杀人后凶手对现场用拖把拖过,然后边拖边退离开现场,因为拖把就靠在一进门的右边墙上,布条还没有干透;在室内提取到的指纹很多,经对比认定,多数是包家人的,也有常去包家的客人留的。

此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侦查,由于案情复杂,有关嫌疑人又没作案时间等原因,使案件侦破工作没有什么进展。当地警方在困境之中决定邀请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研究和教学的武伯欣教授,应用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侦破此案。

武伯欣教授在对此案现场及包家成员居住状况和案犯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包家唯一活着的大儿子——包某的作案嫌疑重大。理由如下:①案犯十分熟悉现场环境和被害人生活规律及回家时间。②案犯事先潜入现场,且系用钥匙开门入内,并利用现场小口径步枪作案,一般人难于这样策划准备。③案犯枪枪命中被害人头部,且用拖把擦拭现场后退出走,显示出极好的心理稳定性,不对现场环境和被害人情况极为熟悉者,难于有此稳定性。④案犯用被子等遮盖住被害人尸体,说明不愿意看到熟悉的面孔和血腥的场面。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狠毒残忍、有悖常情的亲杀全家的行为呢?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有如此强烈、疯狂的动机,其中必有隐情!此隐情为包家成员居住状况所反映。⑤包父与包母各自的卧室,中间隔着两个儿子的卧室(原为客厅),两人要见面必须通过两个儿子睡觉的屋子,而包妹的卧室却与包父的卧室对门,并在最里面一头。一个家庭的居住情况往往反映出这个家庭的人际关系、角色扮演以及可能由此而衍生出的问题。此案,家庭内性的因素应是引发血案的重要因素!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武伯欣教授对其进一步进行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鉴定,准确认定包某为此案的作案人,并且武教授先后四次亲自对包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式讯问,使其在起初只承认作案而不愿透露作案真正原因的情况下,最终彻底交代供述了作案过程及其因家庭乱伦而引发的杀亲动机,从而使此案在案发一年多之后成功告破。

[案例六]D市山村杀人抛尸案

2000年12月30日,D市一打猎者在山沟内发现一男性被害人尸体,后确认死者系家在山上坡顶居住者(独家居住,附近没有人家),家中有妻子、两个小孩及父亲和兄弟,共6人共同生活。该地生存条件较差,死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