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都市僵尸王> 第一百九十八章 鬼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八章 鬼船(3 / 6)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沒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來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來。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來。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來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