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这会儿只知道。讀蕶蕶尐說網一个很现实的问題突然闪现在刘协的脑海里。“要是曹大夫不知道自己已经回转洛阳。就算再次派人前來。也会走岔方向。去了安邑。那不就耽搁救自己出火坑的时间了吗。”
于是。刘协连夜召见了钟繇。要他再次南下。去找曹智。让他尽快领兵來洛阳勤王。
刚交代完钟繇任务的刘协刚想从新入睡。侍从禀报有一位议郎要求面圣。刘协心想:“这是那位议郎啊。深更半夜的还要來面圣。现在这群身边的议郎里。他能信任、倚重的人也不多。虽说不情愿。刘协抱着随便见一见的心情。就宣了。
不一会儿就來的这位瘦瘦高高的议郎。刘协对这位议郎有些印象。好像是那个第一次來供奉时跟随张扬的而來的董昭。自从董昭被招入朝廷做议郎后。一直沒什么特殊表现。为人也很是低调。不像他的身高。能提点出类拔萃的意见。“他怎么沒跟张扬去城外呢。”满是疑惑的刘协看着深夜造访董昭。打着哈希。不紧不慢道:“哦。公仁(董昭字)啊。有什么事啊。”
刘协误以为董昭还是张扬的人。所以对他的态度有些不冷不热。不过很快刘协就另眼相待董昭了。在董昭七七搓搓说了一番话后。只听刘协惊呼而起。“什么。这事我怎么不知道。哼。他们真是越來越胆大了。”
董昭深更半夜來对刘协汇报的其实就是两三个月前。曹操派曹洪來勤王的队伍被董承拦住不让过关的事。这事也是董昭私底下听一些士兵谈论时。才得知的。
这一消息对于信息闭塞的刘协來说简直如晴天霹雳。董承你不是我的老丈人吗。曹操那是曹智的兄长。人家好心好意带着牛羊。米粟來向我进奉。你却拦住人家不让人家过关。董承你难道不想我好吗。我好不也就代表了你好吗。我可是已经封你女儿为贵人的了。
刘协又是一阵深深被刺痛的感觉。他一直认为杨奉等人不是忠臣。是因为私心作祟。但董承应该和他们有所区别。他和刘协现在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在这国家危难的关头。应该同心协力。共度难关。但......
自家人都如此。更别说外人了。刘协一下子陷入悲痛和茫然之中。他只觉得天地间已经无人能再有人值得他信任。
董昭却在此时适时的呈上一扎纸。跪着托给了刘协。
刘协疑问:“这是什么。”刘协因为光线太暗。一时看不清。就叫來近侍。拿着烛台。帮其照亮。好让他看清纸上的字迹:
我愿于天穹。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数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遂。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刘协就着灯光。字是看清了。但不明白意思。就让董昭解释。
董昭解释说。写这首诗的人前段时间在琅邪。死了好些战友。诗人怀念战友的同时。又想到了陛下您。诗人引用典故“襄公归楚”。來表达了亟欲朝歌。以诉衷肠。竭尽忠诚之志的意思。但诗人的忠诚现在却得不到表达。只能对着飘洒的雨丝哀叹。
“喔。”刘协不知道董昭要举荐何人。但这诗倒是做的不错。“朕的疆域之中还有何人如此忠贞、忧国啊。”
“曹操。”董昭谨慎地抬头对刘协道。
“曹操。曹智的兄长。”
“对。就是曹乡侯之兄......”
说实话。今天刘协听到曹操的名字已经好几次。但对这个人具体的形象。还不能想起一个大概的轮廓。因为刘协只在九岁那年曹智、曹操救到他和少帝刘辨时见过一面。这么多年早已淡忘了。但从曹操诗篇的字里行间中。刘协又看到忠诚、报国的字样。这让刘协顿生好感。
“听说这个兖州牧最近州内正发生叛乱。已经丢了大半个治地。”刘协问董昭。
董昭赶紧接言道:“皇上听到那是半年前的事了。最近臣刚收到车骑将军曹智曹将军的來信。说他已经班师入兖州。帮助他兄长一起平叛。估计这会儿叛乱已经平息。”
“噢。”刘协听到曹智的名字。噌的一下从席案上站了起來。“曹大夫也去了。那他治下的叛乱大概也已平定。哎。这些人好些事都瞒着我......”
刘协气得有些不知所措之时。董昭凑近刘协道:“皇上。现在不是对付那帮人的时候。皇上还是快下旨。让两位曹将军來洛阳勤王......”
“对。对.....”刘协忙应着董昭的提议。但随即有反应过來。董昭不是张扬的人吗。于是。就谨慎而又紧张地望着他。
董昭一看刘协的眼神就明白了他所想之事。董昭立时跪地。向刘协表白道:“臣其实在上次到安邑时。就已和曹乡侯表白过心迹。臣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匡扶正义。匡扶汉室拯救苍生。而张扬之辈皆是自私无能之辈。请皇上相信我。”
“喔。原來你......”
对于董昭早已暗地里投诚曹智之事。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