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徐孺去何之?愁来径上滕王阁,覆取文公一片碑。宋代苏辙题滕王阁:客从筠溪来,奇侧舟一叶。忽观章贡馀,晃荡天水接。霜风出洲渚,草木见毫末。气奔西山浮,声动古今业。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心惊鱼鸟会,目送凫雁灭。
遥观客帆久,更悟江流阔。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余思属洲山,登临寄遗堞。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万钱罄一饭,千金买丰碣。毫气相凌荡,俳语终仓卒。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和篇亦无陋,抱恨费弹压。但当倒瓶罂,一醉沧江月。还有他的哥哥苏轼的登滕王阁:坐久淡无虑,悠然片月生。疏星集渔火,繁露湿江城。向夕横燕望,今宵习楚声。因怜竹枝好,翻作豫章行。还有宋代王安国的滕王阁感怀: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魏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还有宋代朱熹的和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滕王阁下水初生,闻道登临复快晴.帝子岂知陈迹在,长江肯趁曲池平.,山楹雨罢珠帘卷,檐铎风惊玉配鸣.满眼悲秋今古恨,人生辛苦竟何成!还有宋代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暗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遣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帘歌舞.为徙倚,阑干凝伫.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黄老师说,这个辛弃疾啊,他的词,写的大气!
罗明问,黄老师,这个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饿人啊?
嘿嘿,是一个很著名的词人。也算得上是大家了!你既然问到他,我也就顺便说说他啊辛弃疾,生于1140年离世于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狄道迁齐州,包含今山东、江苏、河南等州府——济南,故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也是一路颠簸啊。罗明说。
是的,方峰海也说,很不容易啊。
黄老师说,这种经历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的啊。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学中心。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也就是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蓉蓉说,他可以说是很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