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他还很进步啊,参加了孙中山的组织啊。
方峰海他妈妈说,可以说是一个热血青年啊!张任天同孙中山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4年11月19日,在上海的莫利哀路29号。张任天曾回忆过当时的情形:1924年11月10日先生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他强调中国以后能否统一,能否和平统一,就在于这个国民会议能否和平开成。我受命宣传《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我想先生有五大弟子,廖仲凯长我10岁,胡汉民长我8岁,汪精卫长我4岁,朱执信长我2岁,只有戴季陶小我3岁,在国内不必我参加宣传于是孙中山就派他到华侨众多的南洋去进行宣传。1924年除夕,张任天带着孙中山亲笔写的介绍信,乘「日本丸」到了南洋,先在《光华日报》任翻译,1925年转到新加坡《新国民日报》任主笔,1926年又转到荷属苏门答腊《南洋日报》任总编辑。《南洋日报》每日出版七大张,在众多华侨中影响颇大,后因荷属总督怀疑张任天是国际党人,奉荷兰女王特电「可以不问法律如何,立即驱逐出境」。1927年张任天回到祖国,令他遗憾的是「国民会议」终未召开,盖因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了。1928年,孙中山遗体由北京迁葬南京,南京各界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张任天担任该会宣传部副部长兼徵审主任,主持编印“总理遗嘱释义”十万本,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思想很进步!方峰海说,他是个好人哇!
是个不错的人!他妈妈说,1929年至1936年,张任天应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陈布雷邀请,出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1931年,出任全国惟一的民众教育实验县新登县县长。提到张任天与陈布雷的交往,要追溯到1905年,这年张任天自东京回国,进浙江高等学堂,陈布雷是1906年与郑晓沧以插班生进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张任天长陈二三岁,共处一堂,二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说,大至国内外形势,小至个人琐事,有时夜话达旦。1948年陈布雷自杀前两个月,曾从上海打电话给张任天说有事面谈,张任天深感意外,乘当晚火车赶到上海陈布雷家中,发现陈面容憔悴,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同张任天的谈话也是语无伦次。张任天以为他终日政务劳顿、压力太大,而且陈无心从政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张任天便为他念了《诗经.民劳五章》的两句诗:「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意思是劝陈早日摆脱身心不能两全的尴尬境地。谈话就这样没头没尾地结束了,没想到两个月后张任天却在报上读到了陈自杀的消息。陈后来葬于杭州九溪十八涧的徐村,当时张任天参加了送灵的行列。张任天晚年一直寓于杭州,居无定所,历次搬迁。仙居也只是在1954年和1980年回去过两次。1954年回去是因为前妻去世。1980年回去那次,据侄子张子正回想,90多岁的张任天,
一人乘火车到义乌,又乘汽车到了仙居,只在仙居盘桓了两三日,去看了看父亲的坟,便又只身返杭。据张子正说,晚年的张任天,子女8人都不在身边,老伴跟着成都的儿子一起生活。从「文革」开始老人就一人独自生活,张子正每次去看他,老人都十分开心。他生活得很自由,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写回忆录,然后一天中其余的时间大都是沿着西湖或在周围的山林间漫步,饿了就随便在路上买点儿吃。但是每年的清明、冬至两天,老人必定沿着西湖一直走到上天竺、下天竺,走龙井、穿九溪,再到六合塔,沿途凭吊一下过去的同志、老友的墓地,其中必去徐村陈布雷的墓前,看看这个始终自称一介书生、却挣扎在宦海中并始终未能摆脱的老朋友直到很久以后,一个柳絮飘飞的下午,这位身高仅1.45米左右、留着雪染般长髯的老者,这个历经了清末、民国、新中国的清末秀才张任天,终于走完了他109年的人生。
这个秀才真可以啊。活这场的时间,真是高寿啊!罗明说。
值得说说他啊!我说,很有传奇色彩啊!
你们吃啊!方峰hia他妈妈看着我们几个笑。
我们都听得入了神,往了动筷子了,罗明说句,大妈你说的故事真有味道,我就是爱听啊。
那好哇,你们大吃一阵后,我再给你们说个赶考的故事。
那卡号了,我们几个大吃起来,几下就吃了一盘子的耨米粑。
方方海他妈妈又笑眯眯的下去端了一盘子上来,你们首先要能吃能睡,才能考好试啊!她看了下方峰海,笑起来。
我说,大妈,那你就说说那个故事啊
好的,是这样的,方峰海他妈妈拿起一恶搞糯米粑吃着,缓缓说了起来从前,一帮同窗好友进京赶考。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少年,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偏远乡下向承载他们梦想的京城进发,这一路少说也得走3个月。出发的时候,他们立下誓言:无论进京的路途多么艰险,他们都将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祸福与共。那场面,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事后证明,这一路他们走得及其不易。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