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阵硝烟漫起,李颖修收起了手上的火铳,说道:这乾隆年间的火铳,现在还在用啊。他用手弹了弹火铳柄上的铭文:乾隆三十八年造。
楚剑功走上前来,接过李颖修手中的火铳,说道:呵呵,好用吧。这还不是最古老的。黑龙江马队,现在还在用康熙年间的火铳。
不会吧,那岂不是1oo多年了?
你认不认得这火铳的形制?知不知道它的原型?
火绳枪吧。我记得明代中叶就有仿制。
好见识,这种火绳枪,叫做兵丁鸟枪,现在是清军中最多的装备了,和刀矛弓箭的装备比例大约是5:5。枪长七尺(2米),铅弹丸重1钱(约3克),装填火药三钱,理论射程大约有新制1oo米吧。实际上,过6o米,弹丸便没力了。
枪身太长,装药、填弹、射击均为不便,呵呵,现在还在用火绳枪啊。
你别笑,去年,林大人上书要求禁烟,与其他官员的商讨时,提到了可能开边衅。林大人便下令点算两湖的武器。荆州驻防八旗的武库中,有火铳6oo支,这也是全湖广的火铳总数了。其中2oo余支,是1?年,乾隆年间装备的,其余的将近4oo支,就更早了,连装备记录都找不到。广东这边,还没有查对,不过,我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论过此事,绿营之中多是老枪,广州驻防八旗中可能火铳的比例还要高一些,但八旗兵缺乏训练,未必知道怎样使用火铳。
李颖修将火药袋打开,用手指沾出火药,用手指慢慢的感觉着?
怎么了?楚剑功问?
这火药配比如何?
问得好。你觉得如何?看你像个行家一样。他随手又把火铳递给李颖修。
呵呵,我装模作样呢。我又不是做军工的。
硝石、碳、硫的比例是8成、1成、1成、楚剑功说。
硝石?,硫1o,碳15是最佳黑火药配比,这在拿破仑战争时早已在欧洲各国普及。
火药配比,难在试验。现在知道具体的比例,就可以让作坊去做。只是,目前清军的火药生产,都是手工,火药杂质太多,而制造火药的时候,又只能依靠椿磨碾压,颗粒粗大,不能充分燃烧。
说话间,李颖修又装填好了火铳,举起来,瞄准。
好瞄吗?楚剑功问。
剑功兄,你来试试。
楚剑功也不推辞,接过火铳,端在眼前,问:瞄什么呢?
七十步外,有树一棵。剑功兄见到了吧。李颖修用手指着方向。
见到了,大约5o米。楚剑功瞄了一会,用扳机带动火绳,砰!一股硝烟弥漫。
楚剑功用手在鼻子面前扇了扇,和李颖修一起走到树前,看见那枚铅弹稳稳的嵌在树干里。
剑功兄好枪法。
见笑了,今天约好了要试枪,我从绿营武库中取来这支枪后,专门调校过,绿营中一般的火铳,恐怕没有这么准。
准头?阵列线步兵追求概率和火力密度。李颖修朗诵着布吕歇尔的名言。
火力密度当然是决定性的。但决定火力密度的,是枪支数量,队列纪律和射手训练,这三样,清军哪一样也没有优势。清军甚至没有近代军队的队列。也没有专门的火铳训练。
能否请林大人,从绿营中调出数百人,专门教以欧洲战法,以备英夷。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兄弟,你不知道清军的体制啊。
如何?莫非需要两广总督点头?那也不难吧。
不是这么回事。清军绿营,有属于总督指挥的督标,属于巡抚指挥的抚标,属于提督指挥的提标和属于总兵指挥的镇标,基本的管理单位是营,从有兵丁2oo人的守备营到1ooo余人的参将营不等。但这只是管理单位,而不是作战单位。营下分为哨、汛,以数十人为单位分驻各个城门、岗哨、关口、塘汛、隘卡、炮台,用于城内治安和缉拿反叛,根本无从调用。
广东水师,不是成建制的集结在一起吗?李颖修问。
广东水师4ooo余人,负责整个广东的海岸线,除了驻防沿海各处炮台外,还有几十艘战船要伺候,抽调几百人集中训练,是休想。
还有其他的军队吗?广东接近2oooo兵额啊。
广州将军所辖的驻防八旗,现在可能有接近2ooo人,倒是一支机动力量,可是,八旗兵腐朽已久,在康熙年间三番之乱的时候就已经不堪战。而且那些旗人,我们也指挥不动。
明白了,号称百万清军,不过是一群警察。
对了。楚剑功点点头。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打起来,清军实际上无兵可战。李颖修眼睛一亮。
楚剑功会意一笑:对于分散的国内民众,各个哨汛防地的数十名兵丁,已经足够。十人夜聚,斩立决!接着又说,如果有大的边事,清军一来依靠的是蒙古各部的供奉和边疆的八旗马队,二来从内地的绿营中各处抽调,比如,某地驻汛3o人,抽调其中1o人,积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