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龙起南洋> 第九百零四章 运河通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零四章 运河通航(1 / 2)

中华帝国吞并中亚,建立西疆省之后。为了稳定帝国对中亚的控制,开始向中亚移民。虽然中亚的气候恶劣,但河中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还是适合居住的。加之这些地方的土壤肥沃,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帝国计划向中亚移民五百万,使得西疆省的总人口达到一千万以上。

帝国陆军第2集团军全面进驻中亚,这给俄国以及英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俄国在哈萨克西部草原,以及北部的奥伦堡一线,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同样的,英属印度殖民地也调集了大量的军队进驻阿富汗王国,准备抵御中华帝国向南扩张。

可以说,整个中亚地区的局势,变得非常的紧张。为了遏制中华帝国的扩张,英国和俄国,更是隐隐结成了联盟。两国在中亚问题上,联手对抗中华帝国。

时间慢慢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849年12月2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颁布新的宪法,加强了总统的权力。随后,法国对是否恢复帝制进行了全民公投,绝大部分法国人投了赞成票。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成为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被称之为拿破仑三世。 法兰西第二帝国实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大工业,重工业中机器生产普遍代替手工劳动,生产不断集中,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的发展尤为突出、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使得波拿巴家族再一次牢牢的掌控了法国。并且,在拿破仑三世的领导下,法国开始快速的发展。因为北美战争中和中华帝国的分歧,法国已经背弃了同中华帝国的联盟,转而倒向了英国。欧洲大陆上,英法两国越走越近,加上正在恢复实力的俄国。整个欧洲几乎都陷入了他们的影响之中。

另外,在中华帝国的支持下,普鲁士王国、西班牙王国和比利时王国。三个国家的联系也密切了起来。普鲁士王国还在积极的拉拢奥匈帝国和撒丁王国。意图使得他们能够拥有对抗英法的实力。整个欧洲的局势,变得更加的紧张。对立的气氛,也越来越严重。

时间进入到了1850年,整个1850年,都比较平静。各国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国内的发展上面。另外就是尽可能的寻找更多的盟友,以便在未来的世界局势当中,能够占据有利地位。

1850年下半年,经过整整四年多的建造,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为此。拥有运河股份的中华帝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王国和埃及,为此支付了超过两千万英镑的工程款项。这还是因为使用了大量当地劳工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超过十万埃及劳工死在了运河修建的工地上。

苏伊士运河,总长一百九十公里。运河的通航,大大的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大大节省了航程。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

远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为了通过陆行平底船进行直接贸易,下令挖掘了一条“东西方向”的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一些证据显示这条运河的存在至少持续到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随后运河被荒废。

苏伊士运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获得。在随后的一千年中被连续改进、摧毁和重建,直到最终于公元8世纪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废弃。

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不过由于法国人的错误勘定结果计算出红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着建立无船闸的运河是不可能的,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在和英国势力的对抗中离开埃及。

直到中华帝国皇帝在访问欧洲的时候,提出修建苏伊士运河。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国和西班牙王国的积极响应。随后,英国人更是要加入进来,最终使得运河开发公司成立。在几个大国的影响下,运河才得以顺利建设。

1850年11月15日,中华帝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王国和埃及的代表,齐聚苏伊士运河北端的塞得港,主持运河的通航仪式。

中华帝国的代表是帝国外交大臣魏源,英国的代表也是英国外交大臣格兰维尔伯爵,法国的代表是瓦莱夫斯基伯爵,西班牙王国的代表则是何塞.德.萨拉曼卡,而埃及方面的代表则是埃及总督阿巴斯一世。两个月之前,统治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总督已经去世了,而阿拔斯一世,则是默罕默德阿里总督的孙子。

“各位尊敬的先生们,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长达一百九十公里的运河,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开凿成功。这在世界的工业史上,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从今天开始,东西方的交流将大大的拉近。从中华帝国到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