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江河奔流> 以文治国有利弊 兄终弟及藏蹊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以文治国有利弊 兄终弟及藏蹊跷(1 / 1)

除了王莽之外,历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武夫出身,马上得天下,却难以马上治天下,五代时期的皇帝们,大都很轻视文臣,文臣的地位极低,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du00.com

后汉开国皇帝说过:“天下大事,千万不要与文人商议”。后汉忠臣史弘肇说:“文人轻视我们,最可恨”。?

赵匡胤是一个赳赳武夫,他创制的太祖长拳,至今仍是中岳少林寺的保留拳术,他的蟠龙棍法,是一种刚猛实用的棍术,靠着长枪大马夺天下的过程中,逐渐知道了必须用文人治理国家的道理。

赵匡胤认为五代之所以频繁兵变的原因,就在于武将的权势过重,必须对武将加以防范,拉拢文人,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成为赵匡胤的既定国策。

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赵匡胤留下了一句家训誓词,内容是:“不得杀死士大夫及其上书言事之人,子孙之中违反这句话的,老天必定会击杀他”。?

这句话感动了天下的读书人,他们拼命地维护赵氏王朝,并且为大宋创造了文化繁荣的奇迹,宋朝创造的文化繁荣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赵匡胤建国后,重修并扩建了国子监,昭文馆,文史馆、集贤院。广泛搜集天下的图书,并且开科取士,广泛搜罗天下人才。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赵匡胤扩展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开放程度,宋代取消了对科举考试原有的很多限制,无论年龄大小,家庭贫富,郡望高低,稍具文墨的人,甚至工商、杂类之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使得那些贫寒之人有机会奔赴考场,赵匡胤规定国家发放给士子考试所需的路途费用,这样一来,天下应试者更加踊跃。

赵匡胤致力于发展科举事业,抑制了唐朝晚期以来武人势力的膨胀,改变了军人左右政治的局面,扩大了宋代统治集团的基础,对颠覆赵家江山威胁进行了有效的防范。

赵匡胤采取?以文驭武?的国策,知识分子受到重用,武夫被严密压制,赵匡胤重视、尊重知识分子,他知道,知识分子大都是治国之才,而不是开国之才,他们造反的可能性不大,他们身上具有的理想与道德具有引领社会导向的感召力,使得社会具有一种向上的风气,这是一个良性社会所必须的。

宋代文官的优越,虽有一些弊端,但是,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宋代能够创造出数倍于唐代的经济财富,发展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谱写千古传唱的文章词作,与赵匡胤创立的?以文治国?的国策是有莫大关系的。

赵匡胤做了十几年的皇帝,于九七六年去世,赵匡胤是个武夫,他的健康状况事关政局安危,他不会轻易让外界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随着自己身体健康情况的下降,赵匡胤就必须考虑自己的后事。

赵匡胤有自己的儿子,他想传位个自己的儿子,是很自然的,但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赵光义)长期做开封府尹,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假如传位给自己懦弱的儿子,也难以抗拒弟弟赵匡义登上皇帝宝座,所以,赵匡胤在去世前的晚上,把弟弟赵匡义叫到宫中,给弟弟交待了后事,要求弟弟一定要做个好皇帝,把赵家的江山守好。

赵匡义继位时,自己的侄子已经成年,外界难免有些非议,怎么封住天下人的口呢?赵匡义找来宰相赵普,请赵普向天下人讲了一个无法证实的故事。

赵普讲到,当年赵匡胤的母亲杜氏皇太后去世之前,祝福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宝座,是因为周世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只有数岁,孤儿寡母怎能够阻止你呢?假如柴家的孩子已经成年,你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杜氏皇太后交待赵匡胤说:“假如有一天你死了,就把位置传给弟弟赵匡义,这样一来,赵家的江山才能坐稳。”

赵普还说:“杜太后的话被写在纸上,宋太祖赵匡胤将这份文书放进一个金匮之中,当时,自己在场,是见证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