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侦破连环医案> 第151章 充满失望 无意辩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1章 充满失望 无意辩解(1 / 2)

第151章充满失望无意辨解

这是个新春已到乍暖还寒的普通早晨。www.DU00.COm按多年养成的习惯,郑智省一大早起床,去住家附近“中心广场”晨练归来,在院内水池上匆匆洗把手脸后,便回客厅欲抓紧时间展开刚取回的当日《卫生战线报》来看。可还没看一眼,老伴秀玉便端碗荷包蛋适时进来,并立逼他当即吃下。他不得已将报重新放下,端起荷包蛋来吃。

作为专业人员、外科名医的郑智省,还能经常关心一下政治和社会信息,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往常看报后虽也会随着报上内容,亦悲亦喜;但因无关己事,所以很快也就忘去。但今早看报却不同,展开这张本市行业报后,仅扫一眼头版头条大标题《发生在津水医院里的咄咄怪事》,便不仅当即被吸住了眼球,绷紧了神经;且更让他心一惊悸!于是,满怀复杂的情绪和心理,便当即迫不及待的向下看去------

这篇文章题前标明的是“记者调查”;按理说同新闻稿一样,应保证内容完全真实。但通篇看起来,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水分;而其更大的失误和问题是:它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相关上级和下属具体责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则一古脑推给了,仅应负“失察责任”的他这个院长。且更为混账的是它的“编者按”,和文后结论一段的行文口气。即让不带观点的局外人看来亦会产生疑问:这哪算一篇“记者调查”呀?分明是一份似曾相识、火药味极浓的

“文革”大字报嘛!

如果说他刚开始看时是意外、吃惊和慌恐;但紧接看下去,便更多的是愤怒、可笑和不平;而看到最后则仅余深深的失望和心寒了!他虽是局外人,但深知现时的新闻媒体,自进入市场后,无不打上经济、亦即金钱的烙印;既然有钱能买来地位和荣誉;亦同样能买通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为得金钱,不惜出卖良心和道义: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当想到这里,他也不再怨恨记者和编辑了。即俗话说“不恼杀人者,单恼递刀的”。他清知在这篇狗屁“记者调查”的字里行间,闪现着一张阴险奸笑的脸;那是自己顶头上司、团夥头头儿何慎局长的脸。原本在那个春雨绵绵之夜,他以牺牲个人极大利益的代价,终于达成“互不侵犯条约”,巴望从此能够长治久安;没想到对方转身便又翻脸;趁机落井下石,要治自己于死地。但又有俗话说“虱多不痒”,“疮大不疼”;既然如今官场、媒体矛头全指向自己,倒反觉再没什么可怕的了;既来之则安之吧,每天照常日不错点到科室巡视。

可正为他这一坚持,这天上午上班后,他在院内科室巡访时,完全是在不经意间,听到的种种议论,不仅又让他看过报纸混账文章后已受创伤的伤口,无疑又被撒上一把盐;显得更加疼痛难忍------

这天上午,郑智省是八点差10分,自骑单车来到医院的。进院后,按习惯他先将车子存入车棚后,便按既往路线,由近及远,挨个儿去各科室巡视。自任院长后,他发自内心对工作的责任感,除每月四个周日上午,坚持在外科诊室值半天班外;还坚持每天上午上班后,下午下班前,按习惯到各科室巡视一遍。这一为检查科室人员到岗情况;只要领导到场,便是无声的力量,勿庸多说,再不会有偷懒耍滑或缺岗迟到现象;这二算略表对科室人员上班辛劳的慰问;每次虽简单三、两句老生常谈的话,亦会让科室人员似沐浴春风般温暖。今天他虽然心情不佳,这一程序却并未简省。但在巡视科室时却发现,人们在同他说话的腔调,或对视时的眼神,显然与往日大不相同。

他先来至门诊楼东侧的“急病诊疗室”。只见一男医,俩男、女护士,正在为一老年男患者疗病、输液。年轻女陪护瞅空拉过女护士显得挺神秘地问:“护士妹妹,劳烦你,俺打听个敏感的问题------”女护士热情地说:“大姐呀,你想问什么?凡俺知道的,亦能说的,保证有问必答。”女陪护看了看屋内他人,有意压低了声音问道:“今天的《卫生战线报》上,登咱津水医院的哪些事,是否都是事实?”她声音虽低,但还是被室内人全听了去;大家不由面面相觑,但当众谁也未置一词。

正输着液的老人病情缓解后,亦关心地插话说:“是呀,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是小非;而是事关原则问题!你们是局内人,若说不了解,谁也不信。报上文章提到的事,若是记者为发文章,编辑为得奖金,故意胡编乱造的话,你们就该告他诬陷,让他们赔偿精神和名誉损失;但若当真落实的话,俺是这里‘常客’,不客气地说,咱这所挂牌为‘国家公办医院’,可算名不符实。你们那几位领导,尤其当家人郑院长,这次可真麻烦大了;就不撤职查办,那院长也当不长了。”

此时,窗外突兀人影一闪,正是郑智省听后许觉没趣,悄然离去的背影。男护士顿时慌神地说:“是郑院长。每天这个时间,郑院长上班后,不去办公室,先到各科室巡视一遍;而咱‘急诊室’总是第一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