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大侦探> 第十三章 变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变化(2 / 4)

凶手是程理的话他是有理由将档案拿走的,但是现在程理已经死了,为什么还有人会将他的档案拿走?

“我输了。”看着这张纸内在的细节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唯独程理被杀现场会留下来遗言似的东西?程理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一边想一边随意的翻看着广播台其他的档案,忽而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若初任台长未卒,校方何至欺人太甚!呜呼哀哉,天嫉英才!悲哉程公,魂归兮来!”这一句话半白半古,让人看的很是糊涂。

而后这句话后面加了一首诗,最后用铅笔留下一句话:“程理学长大才,我辈文匮笔陋,虽做十万字档案难记其万一,另寻得程学长诗作原稿一首,剪切粘贴以供后来者瞻仰,收我档案,蓬荜生辉。”

最后署名是:广播台第二任台长简成海于1999年5月25日于广播台。这署名的话是用圆珠笔所写,后面又用铅笔潦草的写了几个字依稀为:程公头七,悲不胜收,盖棺之论。后面的字太模糊分辨不清。

这最后加的一句话也写的半文半白让人读着很别扭,不过从字面上来看,只怕这个叫做简成海的八成就是那个编写程理档案的人了。似乎还是程理的铁杆崇拜者。

而且这几句话透露出的信息让我震惊不已,我强压住心中的惊讶,认真的将那首诗看完。

“窗阶龟纹洗,寒露沾麻衣。云浮雨雾散,与君望千山。竹韵庙堂音,闲啖江湖锦。东篱把酒易,难醉是人心。”

先不说程理这首诗作的如何,只看他这一首字就不由的让人心中叫好。

我拿出写着“我输了”这三个字的纸和这张纸上的字对照起来。

档案上的这首诗,工整秀气,而在程理死亡现场发现的这张纸上的字却大开大合,更加谈不上什么好看,像是有人故意如此好让别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是谁人所写。

我将案发现场找到的纸放回口袋中,将那张档案纸拿起来重新看了一遍。

“若初任台长未卒。”我轻声念起来,死,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种叫法崩,比如皇帝死了叫做崩,诸侯死了叫做薨,士大夫死了叫做卒,庶人也就是普通人死了就是死了。想来简成海爱好古文,只是从他通篇来看却没有学到家,也亏得他没有学到家,不然全篇之乎者也,我这个古文半吊子也难说能看懂。

这是在广播台档案里发现的,而且最后署名的也是广播台第二任台长,这里的初任台长就一定是指程理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程理没有死的话,如何如何。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那个时候程理已经死了,而最后署的日期是1999年5月25日。在孙城东的小说里程理亲口告诉所有人他是1999年5月18日消失的,而这份档案却在开头就说程理已经死了,而且最后用铅笔潦草的写到:程公头七,悲不胜收。

以简成海对程理的推崇,这里的程公指的必然就是程理,这份档案纸是在程理头七的时候写的,而且单独夹在最后,必然是简成海怕审核不过,等到归档的时候加进来的。

按照他所写1999年5月25日是程理头七,那么以此往前推七天也就是5月18日程理死亡。程理却说自己的最后记忆是5月18日,他那位同学,我之前拜访的那个学长封力却说程理是在5月18日失踪的,到底是简成海在撒谎还是程理在撒谎还是那位自称和程理形影不离的学长在撒谎?

还是孙城东记错了?我继续看下去“校方何至欺人太甚?”这两句话连起来是简成海因为某件事对校方不满而抱怨,又说到程理如果还活着校方不会欺负他,那么这件事必然是发生在程理死到他头七之间。

这中间一个星期发生了什么事?会让简成海如此愤慨?这件事会不会和我现在参与的事情有关?我想了想,而后站起身投入了小山一般的档案中,不管当年程理是死亡了还是失踪了,以他一个广播台创始人的身份必然会在校方社团联合会档案中有相关记载,如果这件事被学校封口,社团档案中没有记载那么校报办公室的档案里一定会记录下来,以防日后查阅。

校报档案平日里保存严密,一般师生无权阅览,但是当初搬图书馆时资料旧书实在是太多,负责此事的领导大笔一挥直接让人将所有的东西搬到了地下室。

我花了半个多小时的功夫终于找到了1999年间社团联合会的档案和校报的档案,整整四大档案袋,我坐下来一一打开,大略的浏览了一下,心中松了一口气,还好,全部都有字,没有出现太多的空白页。

不得不说,学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好处还是很大的,起码很多原本需要老师要做的事学生都可以代劳了。比如整理这些资料。

坐在静静的地下室翻看着旧日的档案,整个画面说不出的诡异,我一只手翻看档案一只手紧握着匕首,只要有风吹草动我就会在第一时间发起进攻。

档案编写的很仔细也很详细,从最开始的目录到最后的编者语,都排版的规规矩矩让人一目了然。

其中单拉出来的一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