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晨,日本陆军中央部接到驻屯军参谋长发来的两封电报,第一封电报称演习时遭到中国军队的射击,驻屯军正在与中国军队交涉;第二封电报称演习部队已于5时30分展开攻击,现正在解除卢沟桥城内中国军队的武装。www.DU00.COm
中国冀察当局掌握的情况与日本陆军掌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零时许,在宛平城外演习的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便以武力相威胁。随后该失踪士兵归队,但是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退出宛平城,再次遭到中方拒绝。5时许,日军发动攻击,中方予以反击。
需要注意的是,“冀察政务委员会”跟日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因为这个政治组织是在日本人的推动下成立的。宋哲元虽然谈不上****,但是也绝对算不上反日,他手下的第二十九军跟驻屯军更是互相以“友军”相称。
中日双方对卢沟桥事件各执一词,到底是哪一方先挑起的事端至今没有定论。但是就像1894年的丰岛海战一样,纠结于谁首先发动攻击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的,如果非要论个是非曲直的话只要看看双方在事变之后的态度就行了。
日本陆军对处理事变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日本应该武力讨伐中国,乘机扩大侵略;另一种意见认为这只是一个小事件,应该迅速简单地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关东军和朝鲜军则非常激进,他们不等本土拿出意见就自行做好了武力进攻的准备。
既然意见不一致,那听谁的呢?18时,日本内阁做出“为防止事件扩大,要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的指示,但是立刻遭到了陆军部的强烈反对。深夜,陆相杉山元命令本应于两天后退役的4万士兵延期复员,做好扩大化处理的准备。
9日。驻屯军与第二十九军达成停战协议,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
10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要求关东军的两个旅团进入华北,同时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既然政府的指示是不扩大、避免使用武力,为什么参谋本部又继续向华北增兵呢?11日,陆相杉山元是这样解释的:“为了确保中国方面实行道歉和必要的保证”,“但今后仍然坚持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为和平解决而努力”,“当达到使中国方面道歉和提出今后保证的指定的目的时,当然就迅速中止”。
明白了。日本根本没有和平解决问题的想法,他们仍想像往常一样用武力使中国屈服,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只要动用武力,中国在两个月内就会屈服。而且日本所谓的“不扩大”是指不扩大到整个中国,在宛平城的事件则是要扩大到整个华北地区。
11日傍晚,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关于向华北派兵的政府声明》,“决定采取必要的措施,派兵华北。”紧接着,参谋本部向关东军和朝鲜军下达了出兵华北的命令。而此时驻屯军代表和第二十九军代表正在就冲突进行谈判。
12日下午,蒋介石和汪精卫、程潜、陈诚等军政首脑经过商讨确定了“和、战两手准备,万不得已时不惜一战”的方针。
不过,平津地区是宋哲元的地盘。宋哲元认为“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所以他积极和日军进行媾和。驻屯军10日向第二十九军提出的条件是:中方向日军道歉、对肇事者给予处分、撤走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军队等等。张自忠于11日答应了所有条件。
然而到了16日,日军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宋哲元亲自道歉、处分第三十七师师长、撤走八宝山附近的中国军队等等。18日,宋哲元向日军道歉,将涉事两营长免职并答应撤军。宋哲元的一再退让使平津的局势趋向缓和。
7天后,风云突变。25日发生廊坊事件,26日发生广安门事件,中日双方又是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首先挑衅。如果你非要判断到底哪一方才是肇事者,我可以提供给你几条信息:一、关东军混成第一旅团16日到达密云;二、关东军混成第十一旅团20日到达顺义;三、朝鲜军第二十师团19日到达天津;四、以上部队是11日出发的。
也就是说,当宋哲元抱着一忍再忍的态度和日军谈判的时候,有三支日军部队正在马不停蹄地赶往平津地区。
28日8时,日军第二十师团和驻屯军主力突然从东、南、北三面向南苑发起进攻,驻守南苑的第二十九军约7千人仓促应战。激战至13时,第二十九军伤亡逾5千人,副军长佟麟阁阵亡,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后撤时殉国,南苑遂被日军占领。同日,混成第十一旅团攻占清河镇,混成第一旅团攻占沙河镇。
第二十九军在28日的战斗中伤亡惨重,宋哲元丧失斗志,命令部队连夜撤往保定。第132师的两个团被改编为保安队,在北平街头四处张贴告示,要求民众各安其业,不要抵抗。
29日凌晨1时,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