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29日,中国驻印军新22师正在向加迈以北地区攻击前进;新38师正在向加迈以南、孟拱地区迂回;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编组完成,他们离开太克里(孟关东南约50公里),向遥远的密支那孤军深入。读零零小说突击支队由美军5307团3个营、驻印军新30师第88团、新50师第150团以及英军别动队第6队组成,指挥官为梅里尔准将。
为了隐蔽行动,突击支队只能选择人迹罕至的路线,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翻山越岭、穿过原始丛林。而且,他们刚刚行走了三天就遇到了最不想遇到的问题——雨季提前到来了。山路由于暴雨冲刷而变得非常湿滑,他们只得丢弃了骡马和大部分补给品,然后手脚并用向上爬行。从太克里到密支那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但是突击支队用了18天才走完这段路程,很多士兵患上了疟疾、痢疾、斑疹、脚气以及伤寒,每个人都狼狈不堪。
5月17日凌晨,突击支队一举占领密支那西部的机场;次日,新30师第89团、第14师第42团及炮兵、工兵部队陆续空运至密支那,盟军的兵力达到了5个步兵团、1个山炮连和1个重迫击炮连,而日军的兵力不过千人,拿下密支那应该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事儿。大家都这么想,突击支队指挥官梅里尔也这么想,然而事实证明,轻敌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于没能切实阻断日军的增援、补给路线,日军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联队的两个大队连夜进入城内,密支那的日军数量一下子激增到3,500人。与盟军轻敌的心态相反,日军非常谨慎,他们认为这3,500人的兵力不足以守住密支那,又把第五十三师团派往密支那。不巧的是,第五十三师团正在半道上的时候,驻印军新38师突然攻占了日军的后勤补给基地西通,于是第五十三师团调头赶往西通,解救密支那的任务又交给了第五十六师团。该师团只派出了一个大队,而这个大队直到6月下旬才赶到密支那。
这3,500名日军巧妙地利用道路、民房和密林等构筑了防御阵地,而“当时美中军,既无足够的炮兵,又无坦克支援,只能借助轰炸机队的微弱支援进行攻击,而且到5月中旬,雨季提前来临,给空中补给造成极大困难,这些不利因素使美中军陷入了窘境。”由于刚刚经过长时间行军而又没来得及休整,美军士兵情绪低落,斗志全无,“80%的人患了痢疾,有些人拉得太厉害,干脆把裤裆割开,以便能及时排泄”,每天都有近百人因病撤往后方。至5月底,留在密支那的美军士兵仅剩下了200名,英军别动队第6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只剩下了30个人。
因此,进攻密支那的任务就落在了中国人身上。中国人的部队由第14师第42团、第50师第150团、新30师第88团和第89团组成,这些部队刚刚装备美式武器,训练水平很低,其战斗力跟新38师、新22师是没法比的。据说第50师第150团因为经验不足还闹了个笑话:该团的两个营向日军进攻的时候,隐藏在树上的日军士兵分别向他们射击,引起该团的两个营相互对射;第二天,日军士兵故技重施,该团的两个营竟然再次互相对射!当然,第150团的士兵们并没有错,那些把没有经过充分训练的士兵送上战场的人才应该承担责任。
“美中军既无强大炮兵支援,又无坦克配合,发动强攻的意念已气馁,终于在6月1日开始了坑道战”,然而密支那的日军士兵之前大都是九州的矿工,“素善挖掘坑道工事,其防御设备不但坚固隐蔽、交通联络方便,而且火网编成严密,隐秘的侧防火力急袭点遍布各处”,因此,即使打“坑道战”,盟军也不是日军的对手。
另外,虽然美军士兵大部分都撤走了,但是指挥官仍然是美国人。梅里尔因心脏病返回后方,指挥权便落在了柏特诺身上,而柏特诺不仅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专横跋扈、自以为是。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问题是他还不敢亲临前线,无法掌握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不顾客观实际,轻率地发动大规模进攻。雨季,不称职的指挥官,未经过充分训练的士兵,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说,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可是中国军队却要同时面对这三个问题。战斗的结果可以想象,中国军队伤亡很重,每天只能推进50至200米。史迪威见中国军队伤亡过重,便命令从修路的工程兵当中抽调两个营参与作战!这些工程兵连枪都没有摸过,指望他们攻破日军的防线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密支那的日军在6月中旬的防御战中表现很出色,“各部队在敌机的猛烈轰炸下,白昼巧妙地退避,夜里果断出击”,给盟军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缴获了盟军的武器和军需品,截获了盟军空投的物资,然后利用这些物资坚持作战,丝毫没有败退的迹象。
战斗持续至6月25日,盟军的进攻依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史迪威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指挥官不行。于是,柏特诺被撤职,以后的实际指挥者换成了郑洞国将军。然而郑洞国将军不是神,在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