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风云大赵> 第四章 韩弩秦戈(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韩弩秦戈(11)(1 / 2)

尧山高数百米(作者按:是“数百米”,前文说数百丈是笔误,已修改)。

蒙放三十岁不到的年纪,长得十分英武,此刻他正站在山顶上,观察着山下正在扎营的赵军步兵,见他眉头紧皱,旁边的偏将军蒙游道:“将军何不趁赵军远来疲惫,先带兵冲下山去,杀散他们,末将愿讨令杀敌!”

蒙放道:“不可,老将军让我等驻守此山,乃是因此山在这一带最高,可远眺周围战局,以做大军策应,我若贸然杀下山去,兵少不足以杀散敌军,徒损兵力,兵多则恐山上守备空虚,被赵人夺下,须知赵军骑兵来去如电,一旦短时间内杀不散赵军步兵,骑兵来援,则赵军步兵反能脱出手来夺山,如此岂非坏事了?”

蒙游沉吟了一下,又道:“那赵军守在山下,万一掐断我等水源,怎么办?”

蒙放翻了翻眼睛道:“我等岂能坐视他掐断水源,两军兵力相差不多,我等居高临下,更占优势,他若掐水源,我等自然是只留部分人守山,其他大队人马冲下山去,与他决一死战了!”

蒙游点头称善,他们在山上不可能听到离山还有两箭之地的扈辄所发出的饭后攻山的命令,他们更加想不到扈辄居然在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就敢仰攻山上之敌。

**********

扈辄军中,扈辄四十多岁年纪,相貌粗横,但气度十分沉稳,显见是个沉毅果敢兼而有之的人。

旁边的偏将军扈战道:“将军一会儿攻山,是否先用那新式韩弩向山上发射一阵弩箭,以打击敌军的士气,我听说那新式韩弩威力十分巨大,嗯,具体如何巨大我等都不知,不如就此演示一下。”

扈辄道:“不必,‘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这些韩弩还是留到关键时刻再用吧,我等一会就用弓箭和血肉之躯攻山!”

此时饭菜已上,扈辄命令:“上酒!”

他这次早有准备,军队临行时带了大量的酒,此时拿出来开喝。

在赵军中,只有李牧的直属军队,比如东郭朗的骑兵才不许喝酒,而如司马尚虽在名义上也属于李牧治下,并且两个人交情莫逆,但只是在攻燕一战中才和李牧配合,平时有较大的独立性,他军中是不禁酒的,至于扈辄在政治派系上属于郭开,独立性更大,当然也不禁酒。

其实军中是否禁酒这件事在六国中并无严格要求,乃各国将军自愿耳,而秦国则正好与六国相反,在平时军中是决不许饮酒的,以免士卒酒后私斗,但在战前和战后,士兵于用饭的同时是必须大量饮酒的,战前其目的在于激励士气,战后属于一种奖励。秦军士兵之所以在战斗中脱掉衣甲,也与酒后全身发热流汗,穿衣甲难受有关,当然,也不是所有秦军喝了酒都脱衣甲,这与各支军队的习惯有关,秦军本身是不鼓励脱衣甲的。

其他各国不是不想学秦国这种“酒壮英雄胆”的做法,但士气这种东西,也不是光凭喝酒就能壮的起来的,秦国士兵的士气其真正来源在于完善的军功奖励制度,这是内因,这才是最主要的,酒不过是个引子而已,其他各国的军功奖励制度远不如秦国完善,更加因腐败之故,导致赏罚不明,士气自然远不如秦国,就是喝酒也提高不了多少士气,于是各国遂放弃了这种“浪费”的举动。各国士兵最迟的也都有五六十年没有战前饮酒的习惯了。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赵国,赵国士兵的单兵素质不弱于秦,甚至有可能胜过,他们之所以不是秦国的对手,排除国力和某些将领的原因,最主要的也还是军功奖励制度不如秦国而已。

但这次扈辄的步兵不存在士气的问题,因为他们憋着一口气要发泄,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喝了酒后,士气高涨,正是那“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

秦军看到赵军营帐中涌出大队士兵,分三面包围了尧山,正向山脚下冲来,而奇怪的是他们好像都喝了酒。

只见赵军中有很多人脚步蹒跚,还有很多人脱掉了衣甲。

看到那些脱掉衣甲的赵军,秦军倒颇生知己之感,可看到那些脚步蹒跚的赵军,秦军就只有发笑了,秦军战前饮酒虽云“大量”,但仍有一个通过长期实践得出来的大致“定量”,而秦军本身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觉,喝酒是不会过量的,一旦过量脚步蹒跚必然影响身手灵活,那就不是喝酒激励士气而是喝酒误事了。不过看脚步蹒跚者不过占赵军不到十分之一,而这些人在奔跑中都自然的落在了后面,余者都是高呼呐喊,士气冲霄,秦军也觉心惊。

攻城要比守城的人多几倍才行,攻山也是一样,所以秦军只以为赵军这六万人是拦阻他们下山去支援主力部队的,绝没想到他们敢攻山,所以秦军没有作战的准备,自然也就没有喝酒。但不喝酒秦军也一样勇猛,而且被动防守不是秦军的性格,待赵军刚冲到山脚,蒙放一声立下,秦军也向山下冲去。

赵军前几排也是弓箭手,和秦军一样,待双方到了弓箭射程内两军弓箭手先互相对射,双方的箭雨密如飞蝗,这“蝗虫”也把人命当做庄稼一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