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一下子睁开了眼睛,我去,吓我一跳。是的,陶明从梦中醒了过来。
此时现实世界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是陶明作为靠山屯小学学生的第二天,也是‘圆灵’大师进入陶明左手内的石头状疤痕的第二天。
早上陶明依然和莲芳俩人按时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一路上俩孩子说说笑笑,谈论着昨天学的课程和同学间的趣事。
很快到了学校。这时圆灵的声音在陶明心中响起。
“小施主,你可知道这个学校原来是什么所在?”
“圆神你好,这个学校以前不是学校吗?”陶明在心里连忙问道。
陶明此时已坐在了教室里,拿出本书装作在看,其实心里开始和这个和尚在交流着。
“小施主,我昨天不是已告诉你贫僧法号‘圆灵’吗,怎么你叫我‘圆神’?”
“啊,啊,好吧,圆灵,我记错了,那你告诉我,这个学校的位置以前是干啥地?”
陶明一听,这个和尚和梦中世界的圆神还真不是一个人,只好敷衍道。
“小施主,这里原来是一座寺庙,而我就是这寺庙的第一个和尚..”
于是,陶明听到了此时还是半明白半糊涂但长大后肯定会弄懂的这样一段历史。
话说这圆灵却是出生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南方人,俗家名字叫“陈昌”。自小便在江南奉化雪窦寺出家,一生精研佛学,尤其对弥勒菩萨这一脉研究最多,原因很简单,这雪窦寺相传是弥勒佛的道场。
这雪窦寺在五代时期曾经有位高僧多次到此**,这位高僧大家都熟悉,就是布袋和尚。
而布袋和尚圆寂时却是留下了这样几句偈: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布袋和尚圆寂后,在其它州仍然有人看见这和尚背着自己的布袋在帮助世人,于是老百姓都竞相画这和尚的图像,挂在家里墙上膜拜。
人们都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佛转世,而这雪窦寺是布袋和尚讲道最多的寺庙,所以人们便以此寺作为弥勒佛的道场。
作为自小在这个寺庙里长大的圆灵肯定是弥勒佛的忠诚信徒。而佛家弟子一旦确定自己的信仰和宗派便会不遗余力地深研这一派先师大德的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的佛经。
而这圆灵也是天资卓越,对佛法的研究更是天生就有过人之处,用圆灵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佛缘深厚。在研究佛经的过程中,圆灵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佛学经典浩如烟海,即使自己不眠不休,没个几百年那是无法完全研究通透的。
圆灵对这种现象是这样认为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阶段性的,比如这一朝代推崇佛教,那么就会有人寻找能找到的所有佛学经典,甚至直接请来印度的僧人来讲座,于是就形成一个学派。而下一朝代可能是抵制佛教的,上一个朝代的学派就会式微,有的甚至断了传承。而再到一个新的朝代,或一个喜欢佛教的皇帝当政,佛教就会再次被推崇,就会有人再次寻找新的佛学经典,也有新的印度高僧过来**,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
更有些高僧,学习了前人佛学体会后,而重新创立新的学说、新的宗派。如此反反复复,最终就形成了足足十三个宗派之多,而把所有宗派的前前后后的经典加在一起,那就是好几十亿的字,按长大后的陶明说法,这要是在起点中文网发表,仅仅稿费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而这些不同的派别都会找个印度的高僧(菩萨)作为创始人,那也是为了有根有据,但这些佛学理论有些又是互相抵触的,让人更是无法分辨孰轻孰重。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禅宗的祖师达摩就是一个印度人,在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因为是印度高僧,所以被人们推举为禅宗的创始人。实际上真正把禅宗发扬光大的却是禅宗六祖慧能,也就是说禅宗也是后来出现的一个宗派。
如此纷繁复杂的佛学理论,终要有个最合理的最令人信服的。
最终有一位唐代的高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到了印度这个佛教的发源地去寻根问祖。这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原型“玄奘法师”。
其实那时的佛教在中国已是如日中天,而佛学研究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层次,但在印度这个发源地却已走下坡路了。而玄奘法师那也是佛学奇才呀,所以玄奘法师到印度后,反倒成了印度佛教徒的老师了。这就是学不分先后、达者为师的道理。
但玄奘法师没有因此而对佛祖及佛祖家乡的人们不敬,而是非常虔诚地寻找到了印度原版的佛经多卷,并且带回祖国,最终全部翻译成汉语。
而玄奘法师在博览群经之后,最终创立了法相唯识宗。
“啥意思?”不仅仅是小小的陶明,很多对佛学不熟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
圆灵大师自然会解释了。
学佛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成佛了,所谓成佛翻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