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龙御战歌> 第三十四章 忆四甲波浪、敬高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 忆四甲波浪、敬高祖...(2 / 2)

败是因为天下郡县、群体为公的制度,这些制度说白了就是无法满足贵族的本性,因而天下百姓揭竿而起,以至于无人勤王抵抗。可眼下的情形,王侯过多,虽然对刘邦没有不敬之举,可是作为君王,整日如利剑悬头,谁还能睡个安稳?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开始了铲除功勋并从君王晋升为真正帝王的道路,狡兔死走狗亨,飞鸟尽良弓藏;这既有着浓厚色彩的讽刺意味,又未尝不是君王的妙算神机呢?

多年后的一天,同样还是深秋。只是这一年刘邦已经年迈,从秦帝国的覆灭到汉帝国的开启,刘邦做足了打算跟计划。高祖认为秦王朝的覆灭体现出了郡县制度的欠缺,同时也认为在自己死后,要想汉朝传衍万世,就必须得让刘氏族人永世昌盛,那就必须得封自己的儿孙子嗣,让他们分布在各地,只要朝廷有难,那刘氏王侯群起而勤王?试问天下胆敢篡位?只要天子一声令下,刘氏王侯并起,怕还是不怕?

想明白后,老练的高祖就开始了封王之路,并下了高祖帝旨:凡有异姓王者,天下共逐之。

不过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汉朝也认可了郡县制度的存在。从高祖时期,到如今,天下都是郡县跟分封两种制度相互牵制。

后来,高祖与世长辞,刘氏历经十数代。天下强盛,商贾崛起,各地的封王也逐渐脱离了朝廷的管制,建立了自己的属国。私自募兵,私自打造铜钱,私自享受赋税。美其名曰:“同为刘姓王,谁不比谁强大?”总之就是一句话,大家都想在朝廷上老大,不愿意继续在地方上做老二!

到了景帝时期,这些王侯日益强大,更是不服朝廷酝酿许久方才出台的削藩政策,由吴王刘濞为首结合了胶东七位王侯,为了占得先机,开始跟朝廷分庭抗礼。那时节,天下诸侯无不闻声四起,仅有中山靖王刘胜属于汉景帝之子,率本部军入京勤王。再到最后,大将军周亚夫退敌,七王之乱终归平定。

可是好景不长,朝中大臣因为经历过七王之乱的祸害,唯恐刘胜重蹈覆辙,于是群臣开始对剩下的诸侯王百般挑剔,动不动就吹毛求疵,控诉诸侯王的诸多过失。为了保障诸侯的利益,大多数王侯只能忍气吞声,甚至多年不入朝堂。

再到了中山燕王刘禹手上,已是光武年间。灵帝掌握朝政,对内加强管制,却对外放任自流。故而让刘表、刘汉等等灵帝的本家发展起来,他们或者掌控着天下之腹,或是掌控着朝廷粮仓,一个个飞扬跋扈,快速崛起于五湖四海。而中规中矩的中山燕王,也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中平年前,适逢中山境内有太平道传播,刘表等人抓住机会就告了刘禹一本。按理说这样的事情在同宗之争中,本也常见,犯不着大动干戈,同宗反目。可当时的灵帝早已因为管辂占卜后没能实现的预言感到深恶痛绝。而太平道跟占卜星象虽不沾边,但也属旁门左道。故而,灵帝一怒,就将一连串的灾祸悉数附加在中山境内。自此,中山刘姓一脉就被赶上了绝路。

灵帝派大将军何进,入驻中山等地,查封了官府跟造谣的百姓。当得到确切消息,汉东却有张角的黄巾势力造谣作乱时,灵帝就展开了对中山等地亲王们的无情碾压。

时间却选在了一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

荆州、青州、豫州三大兵种攻破中山,燕王感慨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者。”之后杯酒入喉,红泉沐浴,自此终结了碌碌无为的一生。

作为其子的刘翼,则在王府管家更是远亲刘备的运筹下,避免了那一场灾难,带着三位同姓的门生逃难到此,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

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帝国的悲哀,也是一个由悲剧开场又以悲剧结尾的沉重喜剧。

长湖密地,中山王祠堂内,好一阵的消沉。不知道过了多久,刘翼打开了祠堂的大门,狂风猛灌而入,仿佛还夹杂着多年前那些浮沉的血腥气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