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日落西山,朝廷首辅李东阳府邸客厅中,此刻聚集了三个人,这三人是多年未见的故友,李东阳还特地备了一席薄宴,这是饯别宴。
这三个人是大明正德年间赫赫有名的三个猛人,李东阳、杨廷和和杨一清。
李东阳如今位列内阁首辅,杨廷和刚刚从南京养老院调回京,职务为东阁大学士,并兼任户部尚书。
可是,这位杨一清老伯的境况就有点窘迫了,他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却刚刚因刘瑾而弹劾丢了官职,如今成为一介草民。
而且凡是做绝的刘瑾还不肯罢休,硬是罚了他六百石米,为官清廉的杨一清没有什么积蓄,此刻竟然交不起这笔罚款。
故友相见,大家寒暄了一阵后,杨一清便开始喝起了闷酒,李东阳和杨廷和知道杨一清闷闷不乐的原因,于是商议了一下后,决定由二人各出三百石米,帮杨一清交清罚米,以免受刘瑾的皮肉之苦。
别看此时杨一清是一副落魄的样子,其实杨一清在大明正德年间绝对算得上是牛人一个,其名气与李东阳、杨廷和相比,几乎毫不逊色。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南直隶镇江府人,杨一清虽不像杨廷和一样是读书神童,但却同样饱读诗书,才学兼优。
14岁时,杨一清参加乡试,并被推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朱见深觉得他聪慧过人,还专门从内阁选派老师教导他,18岁时,杨一清果然考中进士,被授为中书舍人,负责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
此后,杨一清辗转各地当官,并在官场上不断升迁,官至右都御史(正二品),但是这些并不是杨一清出名的原因,杨一清出名是因为他:会养马和打仗。
弘治十五年,年近四十八岁的杨一清,在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下,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副二品),同时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
“督理陕西马政”?说白了就是负责陕西养马的事情。为何区区一个偏僻地方养马的事情,朝廷要派二品大员来负责呢?
这还要从明朝往事说起,大明王朝朱元璋开国时,便是从蒙古人手中夺走了天下,虽然蒙古人被赶出中原,回到蒙古草原放羊去了。
但是蒙古各部落依旧是明朝最强有力的敌人,他们一百多年来时时刻刻想着打回中原,恢复蒙古帝国的辉煌。
蒙古人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有全天下最好的骑兵,而骑兵一直是明朝军队的软肋,根本原因是明军的马匹不如蒙古战马。
为了抵御蒙古骑兵,明朝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骑兵部队的建设,只有建立强大的骑兵,才能正真对抗蒙古骑兵。
要建立强大的骑兵,最重要的是要有战马,养马就显得尤为重要,明朝在陕西设立马场专职养马,但是多年来不断派出朝中重臣去负责马政,却始终养不出真正彪悍的战马。
年轻的朱厚照当上皇帝后,除了自己的玩乐外,他十分热衷于军事,对于驯养战马一事也尤为关心。
千挑万选后,朱厚照终于挑中了在朝中任左都副御史的杨一清,因为杨一清办事极为干练,而且曾经在陕西担任八年的地方官,对陕西的情况了如指掌。
接到调令后,杨一清就此离开京城,赴陕西督理马政,这杨一清还真是名不虚传,到任一年多,便养出了几万匹彪悍的战马,并因此深得朱厚照的赏识,加官升任右都御史。
其实杨一清并非有什么高深的本领,只是到任陕西后,发现陕西的军队贪污和吃空饷情况极为严重,朝廷下拨用于军备和养马的经费,十之六七被官员贪腐挪用。
他下令进行彻查,将所有贪腐人员一律撤职查办,然后专款专用,该用于军备的用于军备,该用于养马的用于养马,如此而已。
但是,惩戒贪腐在历任陕西巡抚眼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他们贪腐、挪用养马军费也是没办法,大明王朝第一巨贪刘瑾每年岁末都在京城等着他们孝敬,而且这些孝敬的钱不是小数目,动辄万两计。
在以往这些贪官面前,养马是小事,孝敬刘瑾才是大事,如果不给刘瑾送钱,他们几天后便会收到朝廷的撤职文书,外加一张罚米通知书。
因此历任陕西巡抚早已形成了一个默契,铁打的马场,流水的巡抚,任何巡抚到任陕西,都不能把马养得太好,否则没钱孝敬刘瑾,而且这件事情会露馅连累其他人,搞不好会被一锅端了。
杨一清就不一样了,他在京城时便是有名的愣头青,哪里懂得这些潜规则。
况且他一向瞧不起刘瑾,一个阉人,靠着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拍马屁,竟然自称九千岁!杨一清鸟都不想鸟刘瑾,只想安心为朝廷养好战马。
世界上有两种仇恨是最大的:杀父之仇和断人财路。杨一清和刘瑾没有杀父之仇,但是他却断了刘瑾的财路。
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的刘瑾自然不会放过他,不过因为杨一清是朱厚照钦点去陕西养马的人,刘瑾并不敢轻易动他,他在等待机会,然后发出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