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就在郑芝龙派出船队前往日本九州岛接郑氏母子来台湾之时。大明王朝烽烟再起!
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兵攻宁远。努尔哈赤率后金军兵至宁远,自称率军三十万,发誓必破此城,责令袁崇焕投降。否则城破之日。宁远城鸡犬不留。努尔哈赤之所以高傲自大。是因为自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总兵官,阵亡者共14人:抚顺则张承胤,萨尔浒之战则杜松、刘、王宣、赵梦麟,开原则马林,沈阳则贺世贤、尤世功,浑河则童钟揆、陈策,辽阳则杨宗业、梁仲善,广宁则刘渠、祁秉忠。
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他怎么又会把小小的宁远城和袁崇焕放在眼里呢。可就是因为努尔哈赤的高傲和大意。让他兵败宁远。重伤而退。遗憾致死!
天启五年。孙承宗,遣兵分驻锦州松山杏山等城,同年,因柳河之战,孙承宗屡次遭参,请辞。十月,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
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力主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给袁崇焕力拒,金启倧书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
袁崇焕亦力争不可,其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
高第不听,仍令马世龙撤宁、前二城之兵。袁崇焕不愿撤退。“我为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必不去”
高第无奈。袁崇焕不听指挥。高第也只好任由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只得尽撤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处兵马,弃粮粟尽十万余石。
高第上书天启帝。称:宁远总兵袁崇焕。不服调令。一意孤行驻守关外孤城宁远。要天启帝治罪袁崇焕。高第的奏折刚到京师,便落入了魏忠贤想到手上。魏忠贤认为袁崇焕有勇有谋。胆色超人。是个大将之才。如今阉党与东林党已成了水火之势。那么何不用袁崇焕来打击东林党的实力呢?
辽东之地太过关键,高第是东林党人。如果高第掌握了辽东的军政大权。那么对于阉党的人来说,尤其的魏忠贤来说是一件不妙的事情。那么,该如何将辽东之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呢?魏忠贤开始考虑人选了。魏忠贤知道。只要自己的阉党一夕有了一个决断,身为天子的天启皇帝就会完全不过问的,天启帝醉心于建造一些精巧的木工。朝廷上的很多大事都完全交由魏忠贤来替他处理。只要魏忠贤的决定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天启帝一般都会准奏。
看到高第的上书。魏忠贤也有些急了,自己好不容易才把孙承宗从手握军权的辽东经略位置上拉下来,自己安插了一个袁崇焕进去。可这个高第怎么就这么不识趣的要给自己添堵呢?所以当晚他就将自己最为信任的同党聚集了起来,向他们征询意见。
在听了魏忠贤转述了高第上书的内容意思后,阉党众人自然不敢再掉以轻心了,便有一人小声提议道:“督公,以下官以为如今辽东好不容易安插金了袁崇焕,那就决不能让高第给我们搅合了。否则督公的一番心思只怕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这个袁崇焕自从到了辽东以后。听说他在宁远得到不少将领的看重,又是公公一手提拔起来之人,我想他若是因公公而手握辽东军权的话,一定会对公公感恩戴德,尽心为公公办事的。”
“唔,刘大人你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个袁崇焕虽是文人出神。中过进士,但却是个将才。对外。他能保宁远的安宁。保我大明屏障。对内。也不失为对东林党人的一个不小的打击。他在辽东也有些时日了,趁此次的机会正好将他提拔上来为我们所用。”魏忠贤同意地说道。
“督公不可!”一见魏忠贤就要下定论,那崔呈秀忙急着阻止道,“这袁崇焕的确是咱们的人,而且在辽东也有了一些根底,奈何他不过是一个总兵而已,在辽东也是寸功未立。如果就这么对他提拔的话。只怕会惹来他人不服啊。下官以为此法断不可行!”
其他一些或是与崔呈秀般对袁崇焕怀着妒才之心,或是真被他的说辞打动的官员也都附和地道:“崔大人言之有理,袁崇焕无论是年纪历练,还是才学威望都不足以服众,的确不好进行提拔。否则东林党人又会以此为借口。对督公你进行弹劾。”
见众人都这么说了,而魏忠贤说到袁崇焕也不是一时的兴起,所以便听取了他们的意思,暂时将袁崇焕给排除了。直到这时,崔呈秀才暗自松了一口气,无论怎样,他都不能让袁崇焕如此快就成为阉党的骨干,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随后众人都提到了一些人选,但他们或不是阉党可信之人,甚至与东林党还有些撇不清的瓜葛,或是资历难以服众,根本不可能镇住辽东的骄兵悍将,也无法抵御建奴的进攻。一时众人都不知如何是好了。魏忠贤也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他冷声道:“如今朝权在咱家的手中,难道想提拔一下袁崇焕都如此麻烦吗?还要顾忌他人的想法,真是岂有此理!如果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