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整个下半年,防卫军和苏军之间冲突不断,但就是没有爆发大的战斗。
赫鲁晓娃虽然急于向她的主人展现自己的能力,但她又不是真的傻,防卫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她可要比莫斯科那位清楚多了。班组乃至于分队级别的战斗苏军完全被打成狗,苏联人的莫辛纳甘完全不是30半和32枪族的对手,而这种小规模的战斗又能完全发挥出防卫军在兵员素质和士官素质方面的绝对优势,苏军的种种优势则完全无从发挥。
师承二德子的防卫军和其老师一样,几十个士兵里只要有一个士官就能组织起进攻,而这种能力是苏军士官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苏联人的优势在于组织那种看似简单粗暴、实则大巧不工的大兵团作战——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一次的敌人是中国人,一个组织能力并不比有社会主义加成的苏联弱,而且人口还是苏联的数倍的强大帝国。
自从袁雪妃归来之后,就一直在打仗的原北洋军、现在的防卫军并不缺乏组织大规模战役的经验,袁雪妃的铁腕整顿和大量生化人的加入更是让防卫军形成并维持着一套高效的运作机制,更不要说热衷于修路的中国人拥有完爆苏联人十条街都不止的后勤补给能力,苏联中亚地区那中世纪水平都没有的交通情况让亲自下去视察过的赫鲁晓娃简直想死……
无论是哪方面,苏联在中亚方向都没有哪怕一丁点的优势可言,但骑虎难下的赫鲁晓娃从不向莫斯科抱怨任何事情,因为她知道克里姆林宫的暴君从不听任何的解释。她唯一的活路就是打赢中国人,迫使中国人在两国之间的领土纠纷上做出“令人满意”的让步,除此之外的任何结局都无法让钢铁姬满意,而钢铁姬的愤怒是她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
硬着头皮上阵的赫鲁晓娃想来想去,发现唯一可行的计划就是在双方尚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时候,先积少成多地在安西都护府那边囤积补给,能囤多少就囤多少,因为等到真正开战之后她的补给线肯定支撑不起几十万大军进行高强度作战的消耗——哪怕以向来不修路的俄罗斯人的标准来说,中亚这边的交通状况也实在太过于糟糕了一点。
事实上,她的副手布柳赫尔将军很明确地告诉她,苏军最少也需要在安西都护府西部这一带的集结地域囤积至少50个基数的弹药才勉强够用,因为和防卫军这种级别的对手进行高强度作战的话,武器和士兵的损耗速度绝对会非常惊人,而且用来补充损耗的武器以及各类补给在被送往一线部队的时候,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估计会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毕竟,苏联空军根本就没法在防卫军空军手上拿到制空权,事实上他们连自己的机场都未必能保护住。苏维埃的领空对于万恶的中帝来说根本就是不设防的,而中帝空军的战场遮断早在库伦战役的时候布柳赫尔就领教过了,那对于他来说是一段噩梦般的回忆。
这种“投降主义论调”后来成为了布柳赫尔被契卡处决的表面原因,但是至少在现在这个时间段,布柳赫尔的意见得到了赫鲁晓娃的高度重视,苏军的作战计划于是完全是以没有制空权为前提来制订的,整个中亚方面军上上下下都被组织起来琢磨应该怎么对付中帝的优势空军,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像井喷一样地被提出来并被汇总到中亚方面军司令部。
同时,在盛晋庸还能进行有效控制的安西都护府西部和中部地区,苏军工程兵开始疯狂地修建大大小小的筑垒地域,同时一支支苏军部队被改编为火力爆表、机动没有的特化单位然后塞进筑垒地域,一副准备呆在乌龟壳里和万恶的中帝死磕到底的架势。
而赫鲁晓娃在拼命修建乌龟壳的同时,也没忘了不停地向莫斯科要士兵、要机枪、要大炮、要水泥总之什么都要,反正她是打定主意要玩一把防守反击了。主动进攻?真嫌自己死地不够快还是怎么着……
而莫斯科方面看上去默认了赫鲁晓娃的计划,一队队骡马大车带着赫鲁晓娃索要的物资穿行在中亚的大地上,而契卡则用子弹和古拉格确保了这种艰难的运输工作的效率:根据契卡内部的某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提供的情报,契卡在从1933年7月到1935年1月之间的这18个月时间里,一共以“渎职罪”、“反革命罪”之类的罪名枪毙了4317名军官和士官。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有负责后勤工作的军官被契卡枪毙,结果到了后来军官的补充速度开始跟不上契卡枪毙他们的速度了,于是大量倒霉的士官被迫干起了军官的工作,接着因为无法完成莫斯科下达的强制性任务指标也被枪毙……再加上在大清洗中被处决或者逮捕的倒霉鬼,中亚方面军在大清洗期间创下了一项惊人的记录,一名第一天到任的刚从军校毕业的菜鸟少尉排长,在一天之内就从少尉排长一路晋升到了上校团长的位置上……
在这种异常残酷的“激励”下,苏联人居然真的把赫鲁晓娃所需要的各类物资按时且足量地送到了它们该到的地方。似S实M的俄罗斯人在钢铁姬这个暴君的鞭挞下,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就连身经百战、谈笑风生的穿越众们都为之惊叹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