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3年,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九世孙赵昀继位,庙号“理宗”史称“宋理宗”。宋理宗赵昀乃宋太祖直系血亲(赵匡胤长子早亡),登基时广得民心,国人无不额手称庆,百官朝贺。然宋理宗长子赵缉,次子赵绎接连夭折。
公元1237年宋理宗临幸谢皇后宫中宫女谢萍,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九月初十,谢氏诞下皇子,龙心大悦,赐名“赵维”。谢氏也被谢皇后认作妹妹,可短短一个月后,皇子赵维也撒手人寰了。
...
月明星稀,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座巍峨的皇宫。虽有月光,可皇宫却好似被一股无形的黑暗笼罩显得安静而诡异,银色的月光不仅不能驱赶黑暗,反而让这皇宫更显得阴暗。
倏然,一阵错乱又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寂静,有了声音,这里好像才有了点生机。
那脚步声近了,近了,一道模糊的人影从远处大门的阴影中冲出来,他那慌乱的身形,好似他后面有可怕的东西在追赶他似得。
不一会,他就来到了近前,他终于不在是模糊的了。他是一位中年男子,甲子脸,仔细样貌还有点女人样,虽是男子却没有胡子。衣着华丽,显示他的身份在皇宫中的地位很高,可冠服却有些杂乱,但也能看出此人乃是一名内侍。
皇宫中已是深夜,可还有一座宫殿灯火通明。宫殿大门外有两位禁军侍卫,手持丈二金瓜,护卫着宫殿。
侍卫见远处一道人影快速向宫殿冲来,立即心生默契,同时将手中金瓜一横阻挡来人。
“站住,来者通名,垂拱殿不得擅闯。”
来人见前路被阻,又逢呵斥,不由心生恼怒。
“闪开”一声尖锐而咆哮的声音,震动着守门侍卫的神经。侍卫从声音已辨别出来人是谁,不再阻拦。来人向风一样跑进了宫殿。
殿中一人端坐龙椅上,身着黄袍。在昏黄的烛光下,批阅着奏章。身旁伴一老者,手拿拂尘,身着内侍服。此处唯一的声音只有批阅奏折的沙沙声。
一人慌乱的冲了进来,跪在二人面前,声音颤抖而嘶哑。
“皇上”
伏在案上的人抬起头来,露出一张劳累的脸和一双熬红了的双眼,正是宋理宗赵昀。
“卢常侍,何事啊?竟如此慌张。”
跪着的卢常侍,头不敢抬,断断续续地回答道“皇上。皇子。。皇子病。。病危。”
话虽不长,又不连贯。可在宋理宗的耳中却不亚于一道惊世巨雷,手中的朱笔落下,掉在奏折上也不曾发觉。
“你。。你说什么?”
“皇子病危了。”
卢常侍的话犹如一柄大锤深深砸进了宋理宗的心口。忽然,宋理宗眼睛一闭好像想起了什么,身形一阵摇晃。
伴在宋理宗身旁的老者连忙过来扶住宋理宗摇晃的身形。
“皇上”
“啊!”宋理宗睁开双眼痛苦的喊道。
“快,引我前去!”
三人急忙离去,案上点落的朱笔,赤色的墨汁,像是鲜血,在幽暗烛光下,缓缓吞噬奏折上的文字。
与前面死气沉沉的宫殿不同,后宫中栽满了花卉草木,伴随着假山、水池,景色极为别致。
此刻后宫一座宫殿中,众多宫女太监进进出出,伴随着嚎啕的哭声,显示出里面觉不会有喜事。
殿中除了进进出出的宫人外,有三位女子在大殿中央看着宫人进出的寝室。过人的容颜,华丽的服饰,无一不在彰显三人的尊贵。
三人的装饰显出三人不同的地位。
忽然,三人中好似地位最低者扑通一声给地位最高者跪下。
“圣人,奴婢打小跟着您,求您看在奴婢伺候多年的份上,您救救奴婢的孩子吧。”
“萍儿,快起来,太医已经在施救了,你先起来”
三人中的另一人见如此情景,赶忙来扶。
“是啊,妹妹,你先起来再说。”
跪着的人有道“圣人,贵妃娘娘,娘娘与圣人虽与奴婢以姐妹相称,可奴婢自知出身低贱,侥幸被圣上临幸封为才人,不敢与二位平齐,又先于二位诞下皇子,可。。可绝无争宠之心啊!圣人,奴婢从来没有啊,奴婢不敢忘记圣人恩惠,一直铭记于心。奴婢不会与娘娘、圣人争,不敢争啊,不敢争,不敢”说道最后,语气越来越弱,仿佛自言自语,不断重复,目光也逐渐呆滞。
就在三人僵持之际,宋理宗在两位太监的搀扶下赶来了。立着的二人连忙行礼。
“臣妾,参见皇上。”
宋理宗顾不得让其平身,连忙走进寝室。寝室中一群太医围在床前,低声讨论着。
“朕的皇儿怎么样了?”
宋理宗这么一问众太医才发觉皇上来了,连忙要跪下行礼。宋理宗一挥手,说:“免了,朕问你们,朕的皇儿如何啦?”
众太医一阵交头接耳,一时竟无人出列回话。宋理宗不由心急如焚,指着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