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某秦之大功臣不喜夜,秦始皇在他生日当天,下令京城上下,家家户户每夜必须悬挂灯笼,路边皆须有灯。后来那个大功臣觉得太浪费国力,劳烦民众,便劝秦始皇取消命令。最后定下每年年后第十五日为花灯节,取消宵禁,举国同庆。到了秦国鼎盛时期,当时皇帝甚爱花灯,于是花灯节席卷全国,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
至于你问那功臣是谁?传闻之中献《治秦策》,延续国运二十倍之人,姓王,名依。
花灯节这天,白日里与往常无二,只是街头不少商贩在卖灯笼,大小皆有。
日渐西沉,火云燃天际,壮美的景色逐渐暗淡,自东边天向西边天,宛如墨水升入苍穹,蔚蓝色的天空渐渐暗的深沉。
最后一丝光芒也躲在山那边去了,似乎有一个开关被按下,原先死寂的京城猛然之间绽放出炫目的光芒,整个京都如同陷入火焰之中,仔细看去,家家户户高挂起一排排的灯笼,道路边一步一灯。灯罩的颜色不同,看上去每整个京城陷入七彩光芒之中。
集市上人山人海,无数书生身穿长袍踱步期间,一些平时宅在家中的未嫁女子也能乘机出来透透风,说不准就能遇上一个好姻缘。除了父母包办婚姻外这个时代的人也就只能趁这种时候,找一找传说中的恋爱自由了。据说刘德的父母就是在花灯节上一见钟情,当时刘道只是一介穷书生,谢婷是谢家大小姐,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流传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虽说刘德已经经历了几次花灯节了,但仍然无法抗拒的陷入这股气氛之中,带着一群护卫在人群之中横冲直撞,糖人?买了!灯笼?买了!见啥买啥,别看本公子年纪小,本公子钱多啊!哈哈哈哈哈!
冤家路窄,刘德心情正爽呢,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小屁孩,看样子就是被自己一顿修理的温文。温文提着一盏灯笼趾高气昂的走了过来,看了看刘德身后护卫手中的各色零食玩具,眼中羡慕嫉妒恨的神情就连灯光都掩盖不了。“你这莽夫……”开口就准备骂人的小屁孩突然想到什么极其恐怖的事,连忙闭嘴,支吾了半天才继续说道,“你这小孩也就只能买买灯笼了,听说你是仁文公的弟子,可敢去前方取一盏灯下来?”
取灯笼下来可没那么简单,集市之中有一片灯笼类似后世的猜灯谜,不过这里是根据灯下纸张内容作诗吟赋,或者解答一句话中的深意含义。如果周围人多数认为你可以将灯笼取下来,你才能拿着。
“你叫我拿我便拿?你以为你是谁?”刘德不屑的看着眼前这个小屁孩,“这样吧,我若拿了下来,日后你见到我必须弯腰行礼,退避三舍。”
那温文涨红了小脸,声音也大了三分:“你若拿的下来,我日后见到你弯腰行礼退避三舍又何妨?走!”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直奔前方,这一片区域分外安静,多少风流书生看着灯下纸条苦思冥想,多少未嫁少女翘首以待,希望能看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他。
刘德一行人在这其中格外突兀,身后这些护卫都是军中好手,身上都是一股彪悍气质,哪有半点文人墨客的模样?前面两个带路小儿不过六七岁,莫非是游玩走错路了?有人好心提醒到:“这边没好玩的,小公子还是回去吧。”
刘德牛气冲天的说:“我来取灯笼的。”顿时惹得不少少女笑的花枝招展,有人笑问道:“小公子你可曾读书识字?”
刘德漫步在灯笼之中,随口回答道:“我乃左相之子,仁文公之徒,已熟读论语,对诗经也有些许涉猎,莫要看不起我。”
左右之人无不肃然起敬,无论是左相还是仁文公,都是大才大贤,无论在民间还是读书人之中都是佳名远扬的人物。
刘德随手撕下灯笼下的纸条,旁边一人微微皱眉,也没说什么,心想:这纸条岂是随意就能撕下的?算了不过小儿罢了。
左右之人都围了过来,看着纸条上的大字以后,一个个深色古怪。纸条上就一个字“鹅”。
刘德装作被难倒一样,嘟囔着:“烧鹅倒是挺好吃的。”温文听到以后,极其得意的催促道:“还不快快取下灯笼?”
刘德高喊一声:“有了!此题唯有一字“鹅”,我便作诗一首,诸位静听。”
“鹅,鹅,鹅。”
周围人的脸上神情古怪,心中就一个念头:六岁小儿罢了。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刘德一鼓作气喊完这首咏鹅,得意的看着温文,心想:我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好!刘公子如此年幼便能如此,我认为他可以拿走一盏灯笼。”一人高声赞扬道。
“是啊,此诗简短且童趣盎然,又十分生动形象,可矣。”
“我眼前都出现一群大白鹅在划水了,不错不错!”
周围人纷纷称赞。刘德虽然很得意但是十分谦逊的说:“小子年幼,还有很多不足,谢谢诸位捧场。”
刘德十分挑衅的拿起一盏灯笼,在温文眼前晃悠,温文一咬牙,硬生生的施了一个礼,转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