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BA-1轮式战车就是其中的一种,底盘采用GAZ十轮越野卡车的底盘,车体后部加装可旋转37mm炮炮塔。1934年在苏军的要求下又有一种多用途装甲战车问世,其火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这就是安装了T-26坦克45mm炮炮塔的BA-3多用途轮式战车,这种战车平时采用橡胶轮胎,必要时还可安装钢制车圈在铁轨上行驶。1938年3-6月间随同T-26坦克一起,中国得到了一定数量的BA-3/6/10轮式战车。
21.苏制BA-6轮式战车
BA-6轮式战车是BA-3轮式战车的加强型。其基本性能没有过多改变,只是车体稍作加长,增加了保险杠,局部装甲得到加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得到这些苏联的轮式战车后,保留了原车出厂时的苏军绿色,只在炮塔两侧按照原来国军战车第1、2连的标记符号涂装,也就是先前的“龙”连和“虎”连的涂装方式,并在炮塔侧上部涂有一条带间隙的白条,类似当时苏军的军种标记(笔者不确定是出口到中国之前就涂装了的,还是之后由国民党方面涂装的)。同时这些战车也没有涂装青天白日徽。
22.苏制BA-10轮式战车
BA-10轮式战车是BA-1后继战车的最后一种变型车,其装甲和操作系统都进行了改进。国民党军队得到的BA-3/6/10轮式战车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除在战斗中被摧毁的外,剩余的均被我人民解放军缴获。
23.苏制BA-20轮式战车
20世纪20-30年代期间,苏军为提高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在GAZ-M1
四轮越野卡车底盘的基础上,制造出了诸如BA-20在内的多种四轮轻型多用途装甲战车。以作为伴随机械化部队的侦察先锋。BA-20乘员为2-3人,装甲厚度为4-6mm,
最大时速80-90km/h,装备为1挺7.62mmTD
TMG机枪。是二战中苏军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车型。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政府引进了数量不详的BA-20。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曾大量缴获。
24.苏制BA-27轮式战车
BA-27是苏军在20世纪30年代初比BA-3/6/10稍早装备的一种十轮多用途轮式装甲车,其特点是采用了苏联第一种量产的T-18坦克的炮塔,火力为37mm火炮1门和7.62mm机枪2挺。但其无论是火力还是性能都略逊于BA-3/6/10装甲车,因此便慢慢被BA-3/6/10所淘汰了。这种车型也是在1938-1939年期间装备中国国民党战车部队的。
25.美制M3A1轮式侦察车
M3轮式装甲侦察车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研发的系列轮式战车中装备比较广泛的一种型号,车重5吨,乘员4-5人,装有1挺12.7mm和1挺7.62mm机枪。二战中通过租借法案美国曾大量装备给诸如苏联、中国、自由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1941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获得了36辆M3A1侦察车。这些M3在解放战争中大量被我解放军缴获,并光荣的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26.美制M3A3“史都华”(Stuart)轻型坦克
M3A3“史都华”轻型坦克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由M3型轻型坦克发展而来的。主要武器为37mm火炮1门,7.62mm机枪3挺。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入生产,至同年10月止,共生产3427辆,之后由M5A1所取代,其中2433辆通过美国的租借法案交给英国、中国及自由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主要活跃在西欧、意大利及东南亚战场上,为同盟国军队立下汗马功劳。1943年,中国国民党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这种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其涂装仍采用美军的制式橄榄绿色,各连标记为白色菱形、黄色方框和黄色长方形几种,车体序号则沿用美式标示方法。由于驻印军是在国外作战的部队,装备是由美、英租借的,所以驻印军的重武器都不涂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二战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将其全部投入中国内战(主要是淮海战场即徐蚌地区),之后大量被我人民解放军缴获,成为我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战车之一,并屡立战功。
27.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1943
-1944年间美国援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