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现今小儿稚龄一十九,屈指算来已然青年。然学书一十二年,令我心灰意懒,不知何为。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光阴荏苒,转瞬泯灭。而今家中之父,将近晚暮,年迈体衰,不肖之子心懒意舒,怅然有失。这样的心态,与我倒无关得失,但每念及父数十年来养育之恩,一点一滴的注入我的体内。思之无以为报,便泪如泉涌,辗转难眠,悔恨纠结,难解难分。
每每仰天长叹,痛心疾首,常规劝自己学为好人,克己自律,然不出月余,心劲全无,似此一曝十寒,总令人摇首叹息。
或曰:“何苦绞心裂肺,憔悴容颜,不若整日恬然寡欲来的得清闲安适。”。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了,我虽愚钝,略有小志,不求锦衣玉食,不羡权高势大,我所慕者,乃为游于无形,心安体健,此乃小求。小求求一己之安,大求求天下之安。但我亦知唯有先安己,方可安得天下。
古之高节聪慧之士言:“清流急湍”、“茂林修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真是高雅清淡,难有的佳境。此等佳境令人憧憬。小儿从未见到过,故而常有轻蔑之意,总肆言古人之假态。但虽未亲历却能想得到,加之妙语传神,想想也是不无滋味的。故一己之安乃是心安。
想得心安未必要往深山大川,与鸟兽为伴,和日月同眠。这只不过是一种小手段。昔人有言:“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象无形,********。”。避得了市井,却避不出大千。高山流水虽令人心驰神往,管弦呕哑却也另有一番味道。
故智者:水来不避,祸来不躲;慨然迎之,顺其自然。是以圣人之居无安无危,无此无彼,无静无躁,无乱无整。引沟疏水,便解洪水之患,充耳无闻,便避大千隐于无形,此乃大智。故安心之法乃是将心隐于无形,不论市井深山皆能通大道。
小儿试想,有此种心境,推己及人,定可安天下人之心。这是我的小志向,我不知道他是大是小,我的志向也就是这样了,无小大之言,同时这也是我写《周子律》的根由。
只此以为序。
第一隅
花落无声因其轻,
水滴石穿因其恒。
岁月有恒,成就万物,新陈交更,俱在其中。
————概念语
举目远望,千万间房舍尽收眼底,但你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新奇与激动,这自然是对于你熟知的建筑而言。然而若是让一个久居陋室僻巷的村野之人,偶见上海金茂大厦或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我想没见过的人,即使他再有定力也不免会有些感叹,更何况是一个久不问世事的乡野村夫啦!
新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的心弦,这自然是自然不过的了。但是倘若偶有一人在买可乐的时候又中了一瓶,此人虽然知道自己中了一瓶,但是他毫不理会将写着奖一瓶的瓶盖随手扔向他处。这时一小儿将其捡起刚欲放入垃圾桶内,猛然看到瓶盖上奖一瓶的字迹,心中凛然一颤。看着扔瓶盖的人已然远行,于是小童手持瓶盖,大步迈进超市兑出一瓶可乐出来,脸上现出欣喜的面色。
朋友不解此人为何将手中中奖的瓶盖随手扔掉,于是就向他发问。扔瓶盖的人解释说:“一人一瓶就够喝的了,再有一瓶岂不是多了,岂不闻‘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朋友方知此人恪守的是中庸之道,正好便是美,不可增不可减。人间之事多是:增增减减的修正。现在我们再去理解他扔掉带有奖一瓶的可乐盖子的举动,应该可以很自然的接受。
人有参差,物有不同,究其根由总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归属。况且人的着眼点有高有低,有此有彼,不一而足,故而人的行为自然有异。没有不朽的建筑,没有不凋零的花,更不会有与世俱存的某一个人,经久而损,理之至然。
人生世间,循环往复,有人守财一生,有人守义一世,又有人守孝一辈子,更有人不知丁卯,荒唐寂寥,试想此中必有根由。守财之人,因其爱财,以财为万事之首,每遇事必虑财之进出,故而随财而亡;守义之人,定惜其义,以义为万事先,每逢事必将义字提在心中,故而辨别是非的准则自此而出,虽各有不同,终其一也,也是殊途同归,两个字“在乎”。这是人性其中之一的优点,但也是缺点,所以解决这类问题、就这种人性完善的方法就是:将着眼点移向他处,自可迎刃而解。
人之若水,水本无形;有形之谓乃是盛水的器皿,或者说是人的定位——恰当的定位。这和人的某些东西相像,或者说是人和这其中的道理一样。只有当你有了盛你的器械的时候,那时候你的所谓便是盛你器械了.。有人问“什么是人呢?我是什么呢?”这就有待于盛你的器械来给你答复了。人本无异,因其所受的约束有所迥异,所以才有了偏正。
上古有鲧治水,以垒土沙石塞之,虽能挡其一时,但经久俱废。土筑之堤岂可将水永远固于此处?这当然是不行的。既然土筑之堤经时而消,使民复遭洪水之祸,无法将民众的生命财产挽在洪水之外,按照当时的规矩便搭上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