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腐败是最可怕的,它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人们不再相信科学了。
在中国有一个相当错误,且根深蒂固的观念,叫做“学而优则仕”,许多科研人员出了些成果就成了“官员”。
而当了官员的人就再也无法安心做科学研究,管理科学与研究科学明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可中国人却将其混淆,将科学研究作为当官的一种途径。
这恐怕与中国长久以来的科举制度脱不了干系,读书不是为了做学,而是为了当官,科研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当官,这是上千年来内化在每个中国人精神信仰中的东西。
所以中国科研再过二十年都无法崛起。
使人费解的科研考核机制,研究什么项目,研究的成果如何评定,一切都由一批科研官员说了算,科研人员并不对社会或市场或业内协会负责,而仅仅靠科研官员一人定生死。
而这些科研官员,从一开始对科研的研究要求就只有一个——获奖。
“获奖”是中国所有科研的起点与终点,所有科研项目的设立都是为获奖这一唯一目标而量身打造的,因为“获奖”是那些掌握生杀大权的科学官员的“升官符”,科研获奖与政绩直接挂钩,所以就形成了科学官员为了“政绩”而只允许可能获奖的项目进行研究,下面的科研人员也只为上级设计能够获奖的科研项目。
而“获奖”的项目又是些什么呢?
科学官员为了快速获奖,快速提升政绩,鼓励抄袭与伪造国外的相关研究,一些至少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出的科研成果,在中国半年乃至几个月就出来了。
可他们的科研人员又真正研究了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研究,他们只是坐在高级办公室里的搬运工,合力上演一幕又一幕骗经费,骗政绩的好戏。
这种严重违背科学研究规律,伤害科学研究权威性的做法,使中国科研再过二十年也无法崛起。
中国的科研场正迅速向“商场”转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政府每年都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但越来越大的资金投入所产生的不是斐然的科研成果,而是一个个斐然的科研老板。
这种科研老板是拥有一定学术地位身份或头衔的科研官员,他们自己不从事科学研究,但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权,他们用这些经费掠取“项目”,让后将“项目”外包给同事,朋友,或自己的研究生。
但最后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又会集中到他们自己头上,这些集中到他们头上的成果成为下一次更多、咯咯哒项目的“资本积累”,科研老板将科研场变成商场,进行肆无忌惮的“权学交易”,
为什么说是肆无忌惮呢?因为在中国,科研权利的运行是一桩既神秘又隐蔽的活动,外界无从也无法得知科研权利的运作过程,目标指向,以及运作结果。暗箱操作,幕后交易,以权谋私成为科研系统的普遍价值观。
一旦有人试图尝试打破这价值观,即会遭到科研界的一致围剿,不过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大多数有真正科研理念的科研人员在最初就会被排除在“科研圈子”之外。
这是一种难以逆的恶性循环,优秀的科学家无法进入,即便进入也立马会同流合污,所以中国的科研再过二十年也无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