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故都洛阳城往西百里外有一座小城——祁水,那条著名的流经洛阳的洛河便流经了祁水县,而位于这一段的洛河就叫祁水,想来是城以水而名。
祁水说大不大,但在县城中也是算是比较热闹繁华的,这和祁水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从这里走水路就可直达洛阳,这儿的人们可以和洛阳有直接的商贸关系。
祁水的夏天和人们对中原的认知相去不远,流汗的热,天上的那盘火球较之北方更偏向于这里,显得更加亲热,不过县城里的人们对这份热情却是不大乐意接受,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稍微有点钱的就拿着一把把材质各不相同的折扇驱赶着身体周遭的热气,有几个从表面看起来像是贵家公子的扇动手中折扇的频率显然要慢得许多,但汗就也留得更多,偶尔有两滴从额头上面流下而未被赶走的汗滴刚接触睫毛快要坠入眼睛的时候便会被突然加快的折扇给轻巧一拨给吸了去,而后便是夹杂着热气的轻呼……而身上跳着担子或在街旁叫卖的小贩们便只能够用没有完全扣上的衣边大片大片地卷去脸上的汗,
大街上散溢的不只有各种食物的香气,其中还夹杂着人体的味道。
相比其他地方,祁水的两旁人更多,更热闹,水流湍急,带来了更多的凉气,带走了更多的热气,这样一来虽然人多但感觉却要清凉不少。
这里也是全县城最繁闹的地方,全城大半的体面人物都居住在这里或者在这里有自己的产业,这里的客栈,风月场所等都要比别处高档上不少,自然也贵上不少。
在河道上面架有一座石桥,这座桥名为乌牛桥,是以本地县令王乌牛的名字命的名,用他的名是因为这座桥是他主张修的。话说这王乌牛斗字不识一个,是靠不知给谁塞的银两买来的这个县令。他自认为对为官之道深有研究,讲究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这第一把火烧的是全县最著名的青楼——莲花池,原来的名字并不叫莲花池,而是“风月楼”,但在他看来太俗气,这是吸引外来宾客、增加本县收入的一大助力,名字怎么能这么低俗,他又怕别人经营不好就又出钱将其买了下来,自己亲自督办,在风月楼里面修了一不大不小的莲花池,不知何时灵光乍现,遂将风月楼更名莲花池。
这第二把火烧的便是这座桥了,对外宣称是为了河两岸的百姓着想,以前两岸的人们来往都靠固定托运的船只,虽然此地不宽,但也显得麻烦,于是这座桥就这么诞生了,造桥的材料钱是王县令亲自对河两岸的权贵们挨家挨户亲自拜访刮下来的,他自己也首当而冲出了十两银子。劳工便是一分钱没有花,用的都是当地的百姓,百姓们见对自己有好处便也半推半就地答应了。至于乌牛桥这名字可能是百姓对县令的调侃,而老王县令见这也显得百姓们对自己的爱戴,也显得自己的亲民,一向注重名字的他也就乐见其成了。
莲花池与县衙分在祁水两岸,隔着桥相对应,王乌牛县令更时常来视察一下桥的质量。
第三把火他还在苦思冥想中,到现在还没有烧出来。
乌牛桥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乌牛”两大字,这桥很宽,足足容得下两辆马车并轮而过,现在桥上的人依然很多,但不像平时那样来来往往,而是左拥右挤,前拥后簇垫脚尽量往前看,有的甚至不顾桥下的滔滔流水直接站在了护桥柱上面。
他们围观的是一个大热天穿着一层略薄的黑色长衣的男子,这男子约莫二十来岁,脸部轮廓刚毅,个子居中,鼻梁不高也不低,嘴唇不薄不厚,眼睛不大不小,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人好熟悉,好似在哪见过一般,特别是他那长而直的眉毛下的那双黑亮的眼睛,即使被汗液模糊了看着也是特别的亲切,而他的身后背着一块裹着什么东西的黑布,腰间拴着两颗葫芦状的大壶。他正在做的就是表演是舞竹竿,他舞的是五根竹竿……只见这五根看着刚砍下来的小半只手粗的竹竿现在正在他的头顶围成一个圆,飘忽在空中从左往右慢慢的旋转,也不掉下来,引来的自然是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接下来更奇特的是所有的竹竿突然炸裂成细丝,一部分往上,一部分向下,瞬间围成了一个葫芦的模样,观众更是惊叹不已,有些尚未出阁的少女更是两眼放光。
表演过后该男子轻轻摆手一收,竹丝便落在了他的手里,他随即对着周围的人嘴角上扬,露出了一个微笑。
在看到这个微笑后有一个穿着花绿衣服的女子跌跌撞撞地拿着一些碎银子就往少年而来,在快到少年身前的时候低着头轻轻伸出拿着碎银的手,在少年说了声“谢谢”将她手里的一颗银子拿走的时候,原本涂了胭脂的腮帮就更红了,然后又小碎步跑开,接着就是刚才这一幕的一次次重现,而男人们便直接的多,直接把小板铜钱往少年身前扔。而少年也拱手对着周围道了几声“谢谢”后将地上的钱一一给捡了起来,一个也没落下。
……
……
离桥隔着两条街的地方有一条叫做“清牌道”的街道,这里的房屋都显得很陈旧,偶尔能看到有一两家看起来比较发亮的屋舍那也是刚涂不久的漆,那也是这里比较富有的人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