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东北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炎帝在这里生息,周王从这里崛起,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百家圣典《周易》,全都诞生于此。
大周王朝八百年,分封候国无数,作为周王朝的龙兴之地,王候遗迹数不胜数。
以岐山为中心,方圆百里,出土文物样样非凡,很多都是禁止出国的镇国之宝,哪怕是出国展览,那也绝对不行。
毛公鼎、西周大盂鼎、散氏盘、西周虢季子白盘……
周朝迄今三千年,埋藏在岐山的宝物,可谓件件奇珍,只要能得一件,从此衣食无忧。
……
“考古小分队”共有十三人,驱车四辆从西安出发,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已赶到目的地:岐山县枣林镇二庙村。
四辆车,两辆民用吉普,四辆军用铁甲。
十三个人,挤一挤,两辆车也就差不多了,最多也就三辆。
之所以要用四辆,全是因为“考古”装备。
“考古”一定要快,在消息还没走漏之前,一定要速战速决。
“考古”还是件体力活,养不好精神,就算进了墓室,就算打开棺椁,那也不一定拿得出来。
有命进去,没命出来,这在圈内,太常见了。
“住宿的地方,已经安排妥当,吃过晚饭后,大家尽快休息。”柳三针吩咐道,“明天一早,随我进山。”
柳三针,医药世家九针堂堂主,既是杏林界的针灸泰斗,也是“考古”界的无冕之王,年仅五十的他,不知什么原因,看起来好似年过七十。
他的门下,共有六位弟子,如果不算他的独生女儿,其实共有五位。
住宿的地方,全部都是农舍,没有空调,没有抽水马桶,结实的木床,悬挂着灰色的蚊帐,绣着芙蓉花的薄被,散发着太阳的味道。
六月的岐山,虽然已经黄昏,但空气依然闷热,尤其是那些吸血的蚊虫,更是“嗡嗡”地让人受不了。
刚刚放下行李,小师弟就立即点上蚊香,待到室内溢满醚香,他俊秀的面容露出惬意的笑容。
“四师兄,墓里真的是曹操吗?”小师弟看向韩漠,迷惑的问道,“那个墓,不是西周墓吗?”
“师父既然那么说,肯定是有把握的。”韩漠坐在板椅上,手中握着镇邪剑,一边轻轻擦拭,一边漫不经心道。
“为什么呢?”小师弟穷追不舍,“师兄,你能跟我说说吗?”
韩漠皱了皱眉,平静道:“我第一次下墓的时候,也和你一样,缠着师父问来问去,师父告诉我,‘少说,多看,用心钻研’!”
小师弟是个聪明人,听到韩漠委婉的说辞,他失望地低下头,淡声应道:“哦!”
小师弟姓“薛”名“靖”,听起来有些娘气,长相也非常俊秀,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要学习下地“考古”,再加上又是城里的公子哥,所以,韩漠很不喜欢。
实际上,这世上的人,除了母亲和师姐,其余所有人,韩漠都不喜欢!
……
晚饭在沉默中进行。
所有的菜,都是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油焖酱豆、爆炒春芽、青辣土蛋、丝瓜豆角、凉拌三鲜、土豆扣肉、猪骨浓汤、红烧腊肉、辣味土鸡、蒜蓉兔肉……
为了大家吃得好一点,吝啬的师父花了不少钱。
十三个人分为四桌,在师父要求下,所有人不许喝酒。
第一桌,两个人,师姐和师娘。
师娘年过四十,徐容半老,风韵犹存,如果站在师父身边,她就像师父的女儿。
师姐靠在师娘怀里,明明正值大夏天,她却外罩披风,将身体裹得严实,师娘拿着小碗,一勺一勺喂她喝汤。
师姐容颜绝美,却又面无血色,一双秀目忽闪忽闭,似乎随时都会睡过去。
她病了,而且,还是绝症。
第二桌,五个人,韩漠、柳三针、薛靖、二师兄、三师兄。
这是“考古”的主力,除了第一次下墓的小师弟,其他都是老手。
二师兄名为“李行”,卓尔不群一表人才,从十四岁开始,他就是师姐的男朋友,时至今日,已经十年之久!
韩漠对他非常嫉妒,在梦里杀了他无数次。
三师兄名为“金实”,人如其名,是个老实人,饭量大,力气多,师父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师徒五人,全都不说话,只是闷头吃饭。
盗墓的人,大多沉默寡言,尤其是在下墓之前,一来不知明日生死,二来担心言多必失。
第三桌,三个人。
其中两位,来自文物局,一位文物专家,名为“蔡丰年”,一位考古专家,名为“李志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柳三针进行监督!
另外一位,来自枣林镇镇政府,他的主要任务,除了联络村长,还要在必要的时候,处理可能发生的群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