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武侠修真>大剑> 【评点本】092二章 排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评点本】092二章 排场(2 / 3)

茶馆角落里男执鼓板。女拢三弦。一对艺人正自表演鼓子词。弦声苍然。鼓板叮咚。两种完全不同的音色往复交替。颇有韵致。

鼓子词本以大段叙事为主。间以曲词。夹叙夹唱。此刻这一出《泪三分》正叙到关夫子麦城身死。英魂不散。飘至玉泉山头。普净禅师一句“云长安在。”说得英雄顿首。满堂嗟呀。随后鼓点一变。三弦起调。那女伶唱起词來。

常思豪脑中想事。对唱词原是入耳未闻。但听到“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一句却入了心。目光垂低。忖道:“都说自古桃园三约誓。哪个相交到白头。结义之时或许心在一处。可是星移斗转。人终是会变的。这次与绝响重逢。虽然场面如旧。心里却总感觉有些异样。也不知是他变得多些。还是我变得多些。我们这份兄弟情谊。还能持续多久。”

不知不觉一壶茶下肚。台上已换了曲目。那男子唱道:“一片真心向谁哭。枉负兰情两三株。时样锦白全无信。春尽原來是我输。【娴墨:此为大双押:一则是人物双押。又是书内书外事双押】”女子款弦接续:“妻不妻來夫不夫。情到浓时受情诛。英红艳舞知春尽。好梦阑时我亦哭。【娴墨:小双押】”男子念几句白。又唱:“何必夫來何必妻。燃箕煮豆两相宜【娴墨:妙哉苦哉。夫妻事原如此】。不信雨后观虹起。终向如來行处栖。”【娴墨:闲实不闲。伏下几人归根结果。与口福居壁上闲诗同类。曲艺诗文。或用口说。或用书写。是将书中人物际遇结果都在口中、壁上伏下。可知福者。正是伏也。】

常思豪沒留心听故事。听这唱词凄凉。似乎说的是夫妇之伤。一时心头苦梗。若有所思。刘金吾倒是喜乐随时惯了。一阵鼓掌叫好。一阵掏钱打赏。

这时忽听外面钹铙碎响。一波沉闷肃穆的“呜”声传入馆内。

众茶客大奇。不少人涌在窗边。掀帘观望。

常思豪心知秦绝响喜欢惹人注目。莫非这又是他特意搞出來的排场。随之望去。只见街口处团团如蚁的百姓正两下分开。当中现出一队人來。

排在队伍前面的人分作两排。约有二三十号。一个个头戴栗色毡帽。身披红袍。右臂袒露于外。左掌立于胸前。另有十人共同扛着两根丈许长金粉刷就的巨号。号身遍布花饰浮雕。古朴厚重。每隔三尺左右便有一处节环。环上拴挂各色彩穗。风中摆摇。后面两名粗壮的汉子双目睁圆。吹得两腮鼓起如球。

再往后看。一乘古怪的肩舆正缓缓移行。这肩舆底部是长过三丈、城砖般宽厚的两方巨木。中间刻槽。有十数根同样规制的短方木打横嵌入槽口。呈井字形榫合堆叠向上。由宽到窄。像一尊小小的塔基。最上层安放着一张红漆法座。周围拴满各种颜色的布条。

肩舆渐行渐近。便看得出其工艺仍是稍嫌粗糙。但是木质极其细密。有一种镔铁般的沉重感。法座上一名肤色黝黑的僧人背靠金花软垫。于流苏黄伞下闭目安然稳坐。看年纪不过三十出头。生得颧横口阔。巨鼻如斗。一身雪样白袍在阳光下泛起辉光。殊胜庄严。他怀里横抱着一个小僧。小僧似已睡着。半身为一袭锦被所掩。长长的被角一直垂落在法座之下。上面绣有无数火焰、花朵和云烟。当中一只白色海螺素淡圣洁。

底下扛肩舆的脚夫约有十六七人。面目也都不似中土人士。一个个身柴骨瘦。头发虬结。黑皱的脸庞油汗生光。身上衣衫破旧。有些人甚至沒有鞋子。有如风干树皮般的脚面与地上的残雪冰晶形成奇异的对比。他们被这巨大的肩舆压弯了脊背。在雪地上艰难行來。令人望之心恻。然而每个人却都目光笃定。仿佛在享受着一份无上的荣耀。引得围观百姓指指点点感叹不已。

常思豪喃喃道:“这僧人好大的排场。”

刘金吾脸色忽然变得无比正经:“他是丹巴桑顿。是雄色寺根本上师丹增赤烈座下五大弟子之一。”

常思豪问:“你认得他。”

刘金吾摇头:“不认识。”手指去:“我认得那法旗上的金刚。”常思豪顺他所指方向瞧去。只见法座后有一面缀满孔雀尾毛的大旗。五色斑斓。十分华丽。旗上绣的金刚像遍体深蓝。乍看上去竟有五个头。其实为双身形象。主身生有三眼三头六臂。手执宝剑、莲花等物盘膝而坐。怀中所抱女体肤色稍浅。双腿勾在男身腰际转头外望。也是三眼三头六臂。却只瞧得见两张侧脸。眉目若怒若怨。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刘金吾道:“那便是密集金刚。他怀抱的明妃叫做金刚母。传说丹增赤烈的五大弟子分别为五大金刚转世化身。丹巴桑顿便是密集金刚转世。这法旗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打出來的。”

“明妃。”

常思豪瞧瞧法旗上的女体。又往丹巴桑顿怀里看去。由于对方移动中角度的变化。已经看得到那沉睡小僧的侧脸。只见小僧面部用油彩整体涂蓝。眉心上方也画着一只眼睛。姿态便如旗上女体相类。只不过身子不是骑抱。而是平躺。白细的颈子担在丹巴桑顿的臂弯。虽然身为锦被所覆。但仔细瞧來。这小僧胸部微微坟起。确实像个女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