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两个土匪站起来,走到老道士身旁,狞笑着说:“我们走了,你也该上路了。”这是规矩,做事不留活口。
老道士仍然置若罔闻,一言不发。其中一个土匪拿刀刚要剌,只见老道士长出一口气,手轻轻一挥,两个土匪委顿倒地。老道士站起来,身材很高,并不老迈,两眼放出神光,看着杜三,还是不说话。
杜三知道遇到异人了,反应极快,卟咚跪在地下,“道长饶命,道长饶命。”
“你良心未泯,做的事不足死,以后就跟着小主人,至于将来,看你的福缘吧。”老道士阴沉沉地说。回头对秦忧展颜一笑:“你是一个好孩子,根骨良异,心地宅厚,于危难之中不忘别人,是个可造之材,可惜明珠暗投,让人叹息。”此时,秦忧灵智大开,多日来的剌激让他麻木,对繁华和世俗早已厌恶,猛然跪在地上,大声说:“道长,请收秦忧为徒,弟子一生一世都追随师傅,不履尘世了。”
道长笑出了眼泪,爱昵抚着秦忧的头说:“老道已经跟随你多日了,就是要看你的真正心性。一个人,在富贵时,并不能看出他的真正品质,只有在危险和苦难中才能试出他的坚贞。老道平生不曾收徒,见到你后,方知缘份,不忍离别,等的就是今日。老道一生没收过徒弟,有你一个,足矣,就是死也可以瞑目了。老道的一点本事,就都给你吧。你们两人随老道回山吧,你,”他指着杜三,“性情中人,效命国家,有功于国。虽然误入歧途,但不滥杀无辜,良心未泯,诚可救也。老道传你一点小本事,十年以后再重回沙场,报效国家吧,忧儿,你尘缘未了,先跟着老道回山,以后随缘吧。”
这个时候,杜三知道自己从天上接着一个大肉饼,遇到绝世高人了。也灵智大开,说:“我不敢称弟子,但我愿意陪伴道长和小主人。”
道长喃喃道:“孺子可教哪!”
道长说:“我们回山。”然后在前边大袖飘飘,扬长而去。
老道住的地方并不远,天目山,不过一百多里。“天目山,古称浮玉山,自古以来就是佛家和道家的圣地。天目山雄踞黄山与东海之间,龙飞凤舞俯控吴越,狮蹲象立威镇东南。东峰大仙顶,西峰仙人顶,各有一池,长年不枯。宛若双眸仰望苍穹,故有天目之名。”老道士领着秦忧和杜三两人缓缓前行,娓娓而谈。“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龙远不能述,大抵出自昆仑。黄龙过峡,一枝起南高峰,以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至海门。生弧天角星,右界水自严州桐庐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天目山有众多佛家寺院和道家修真洞府,东汉张道陵祖师就在此修道,史称三十四洞天。佛家是晋后才在此落地生根,韦陀菩萨的道场就在天目山。”
在攀登途中,老道详细介绍了天目山的始源和典故,“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茫茫林海,有大树王国之称。清静幽雅,峰峦叠翠,古木葱茏,奇岩怪石,流泉飞瀑,尽揽东南之胜。以后,你们就经常四处走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秦忧和杜三听的津津有味。行了两日,已经到了绝壁,无路可走,才到了老道士的住处。正在秦忧和杜三觉得无路可走时,眼睛带着疑问望着老道,老道笑着说:“下边就是我们的家。”说完老道背着秦忧,拉着杜三就跳下去了,吓的秦忧和杜三紧闭双眼,到了此时,不知老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听天由命了。
当杜三和秦忧站稳睁开眼睛之后,才发现这里是悬崖峭壁的中间,原来是一个大平地。树木茂盛,百花齐放,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壁边有一个可以直腰走进去的洞穴,外面看并不大,可往里走,越走越大,而且蜿蜒曲折,洞中有洞,几十个小洞错落有致。
进洞后,才发现这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只是非常简陋。道长住的是一个小洞,旁边的大洞给了秦忧。杜三则分配给较近处的另一个洞,生活用品也样样齐全。道长吩咐杜三:“如果你想吃荤,这里的野兽有的是,但不可多取,我和忧儿则吃素,每日只须摘些野果黄精即可,他学的功夫和你不一样。”
杜三不明所以,但是虚心受教,他知道自己面临的是旷世机遇,必须言听计从。
开始半年,杜三和秦忧苦不堪言。
杜三还好,每月下山采购一次,还可以开开洋荤。在山上不时打些山珍野味,这里的动物特别好,不怕人,当你要打它时,毫无防备,害的杜三都不忍心打它们了,只好到远远的地方打些防备他的动物。老道并没教他太多的功夫,只教他一套刀法,淡淡地说:“功夫不需多,关键在精,你自己悟吧。”至于教秦忧的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
隔三岔五,老道就同杜三试招,用的同样是这套刀法。杜三有些不服气,这套刀法他已经练的纯精纯熟。可每次试招,都败在老道这套和他一模一样的刀法之下。时间长了,他悟出道理,刀法可以一样,但变化却是无穷无尽。刀法是死的,用法却是活的,他是越打越有感悟,他不再想神奇的功夫和招式了,明白了平凡中见真功的道理。于是更加勤奋,更多的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脑袋上,而不是招式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