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重美、范廷光、张从宾率军败退魏州,皆郁郁不乐,特别是张从宾,他本是大晋的东都巡检、辅国将军,手下有精兵三万,虽不能攻灭南吴,为父报仇,但也是功成名就、身居高位,不至于辱没父亲张灏的一世英名。如今投靠李重美,却成了孤家寡人,寄人篱下,心情自是糟糕透顶,深悔当初反正之事。然张从宾毕竟隐忍多年,什么样的失败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失意没有感受过,故他的心力之坚、意志之强,非常人可比。回到住处,茫然彷徨一阵之后,就冷静振作起来,苦思翻身之策,突然想起石敬瑭的《寻传国玉玺诏》,寻思道:“‘有献玉玺者,即封亲王,世袭罔替。’若我能从李重美那取得传国玉玺,献于石敬瑭,不仅能豁免阵前反叛之罪,而且能封爵亲王,如当上了亲王,又何惧徐知诰?更何况李重美武功平平,想要从他身上取件东西,应该不是难事。”
想到此处,张从宾心中敞亮,双眼发光。当夜即换上夜行衣,悄然朝天雄节度使官署幕府而去。虽然幕府守卫森严,但以张从宾的武功,还是很轻易的就进去了,只是幕府规模宏大,房间众多,张从宾又不熟悉,所以一时之间,他不知李重美具体住在哪个房间,只好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找。找了几十间,既没有见到李重美,也没有见到范廷光,抓了两个丫鬟逼问,都说不知道。直到来到最北边的一间小房子时,张从宾隐约听到范廷光的说话声,乃停留下来,捅破窗纸,朝里面看去。
只见房间里,昏暗的灯光下,范廷光正在与一名年轻男子说话,那年轻男子手上、脚上皆带着沉沉的铁链。张从宾定睛一看,那年轻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大晋楚王石重信。张从宾心道:“这石重信不是在邺都被洪水淹死了么,怎么还活着,怎么在这幕府,和范廷光在一起?他们在说什么呢?”张从宾遂屏声敛气,静心偷听。只听见范廷光道:“老夫希望你说的最好是真的,否则我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石重信道:“范大人,我所说的都是我父皇亲口告诉我的,也是我们石家的不传之秘。我小命都捏在你手上,我哪敢骗你。”
范廷光道:“谅你也不敢。难怪李重美能在烈火中重生,传国玉玺果然有神奇力量。”
窗外的张丛宾一听,什么意思?玄武楼中的李重美不是替身么,难道是真的李重美?传国玉玺有神奇力量,什么意思?正寻思间,听见石重信道:“只是想要成功,石家血脉和传国玉玺缺一不可,范大人两者皆无,只怕是空欢喜一场。”
范廷光道:“这个不用你操心,老夫自有办法。如今,你武功已废,身带铁铐,老夫想怎么折磨你就怎么折磨你。但是只要你所言非虚,乖乖听话,我是不会为难你的,相反,我会好吃好喝供着你的。哈哈。”
范廷光发出阴险大笑,转身出门。突然一声断喝:“什么人?”一掌朝窗口打去。
范廷光,乃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范缜之后。当年范缜博通经术,在写《神灭论》一书过程中,深研道藏,悟得“神灭经”,创立“神灭诀”,败尽佛门高手,享誉武林。后来,为维护佛门脸面,天竺第一高手达摩西来,与范缜决战少林山巅,二人相斗五天五夜,皆身受重伤。达摩面壁九年,内伤乃好,而范缜修养三年,不治身亡。范廷光自小研习神灭经,只因天赋有限,不得其精髓,神灭诀练不到范缜的五成,然在当世,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高手。
此刻范廷光出手的一掌,正是神灭决中“形存诀”最精妙的一招,名曰“形而上掌。”《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道不离炁,故此掌与一般的掌法不同,不求以掌力伤人,而是以掌炁伤人。范廷光见窗口有人偷听,心中大惊,如此机密之事,绝不能泄露,故出手就是极为狠辣的一掌。
身在窗外的张从宾见范廷光右掌突至,不敢大意,遂以“太平极经”中的“太阴掌”与之对掌。“太平极经”与“正一天经”、“龙虎大丹”合称正一教三宝,其中记载的精妙武功仅次于“正一天经”,向来为天下练武之人所垂涎。
范廷光与张从宾二人隔着窗户纸,以掌对掌相持,谁也看不见谁,范廷光只觉全身冰冷,然张从宾却觉得似有一股奇怪的气体冲向自己丹田,搅乱自己心神,吞噬自己真气,忙将太阴掌换成“中和掌”。中和掌也是太平极经中的武功,此掌的特点在于不求伤人,只求自保,只要对方使用的不是什么特别奇妙、高深的武功,使出此掌,只要真气足够,就能将对方使出的功夫冲抵掉、中和掉,故名中和掌。
范廷光发觉自己的掌炁竟被对方所化解,乃立即换招,正是当年范缜最得意的招数“神而灭掌”,张从宾发觉中和掌对其无效,而自己形神渐渐分离,精气渐渐溃散,心中大惊,忙撤掌而退。幸好范廷光的神而灭掌还没练到家,他又身怀当世绝妙的五一真气,否则张从宾不是神灭成为死尸,也必将神离成为疯子。
范廷光破窗而出,只见一个黑影翻身上墙,逃遁而去,消失在夜空中,想追已经来不及。范廷光知石重信的事已经泄露,忙将其转移至其他地方,心中同时也在猜测刚才窗外之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