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回想起这一切,真的弄不明白为何他与侯羸这样的交情,在生离死别时对方竟然是那样的态度。猛然间信陵君醒悟,他如果不是有对不起侯羸的地方,那么一定是因为侯羸对他此行另有想法。想到这里信陵君马上让队伍停下来,自己掉转马头再去找侯羸。果然,侯羸早就候在门外,一见到信陵君就笑了起来,点头说:“我早就知道公子一定会回来的。”
侯羸之前听了信陵君的打算,当即判断这样的拼命方式毫无意义,但他没有批评信陵君,而是在寻思有没有其他办法为赵国解危,信陵君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恩主,在这种危难关头他必须为主子排忧解难。侯羸表面不动声色,头脑却在高度紧张地思索,急切间一时没有良方。而信陵君却不理解侯羸为何沉默,他奇怪侯羸既没有赞赏他的壮举而舍命追随,也没有劝阻他不要孤注一掷而另谋它策。信陵君和侯羸尽管交情很好,但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信陵君待人接物讲究礼节,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别人对他怎么看,而侯羸讲求实际,不拘客套,性格深沉,谋定而动。信陵君没有从侯羸身上得到预期的反应,他一腔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豪情,自然不好出尔反尔,再向侯羸开口讨教其他出路,只好起身告辞。侯羸见信陵君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也不与他商量对策,两人的见面成了一种形式,未免心中不快,但是在拿出应对办法以前,侯羸不想说空话来安慰信陵君,于是面无表情为信陵君送行,他相信信陵君肯定受不了这种冷遇,还会回来找他的。
当信陵君跑出几里地后重新折返,老谋深算的侯羸已经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将信陵君迎进室内,让随从们都留在外面,然后开始密谈。侯羸已经成竹在胸,所以先委婉批评了一下信陵君:“您喜欢招贤纳士,天下无人不知,可是轮到今天遇上大麻烦,您不想别的办法,您的宾客也不为您多出点子,只顾自己去向秦军拼命,这不是拿着肥肉往虎口里扔吗?有什么用处?这还养士干嘛,干脆养兵算了。”一席话说得信陵君有点脸红。
侯羸注视着信陵君,神态诚恳:“您对我的恩德可谓天高地厚,我欠了您这份情,不能不报。刚才我不送您,我相信您一定会觉得奇怪,会回来找我的。”
信陵君立即明白侯羸肯定有奇谋妙策,随即起身向侯羸作辑,郑重向这位老人家请教。
侯羸的思路极为敏锐,直接抓住关键点,那就是军队,救赵不能赤手空拳,一定要动用军队,因此所有要考虑的事情,就是怎么才能动用军队。侯羸知道信陵君说不动魏王,调动军队只能另辟蹊跷。他对信陵君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就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只要能拿出兵符,就能调动晋鄙的部队。现在能随意进出魏王卧室的,宠妃如姬是一个,而您可是对如姬恩重如山的人。”
听到这里,信陵君如梦初醒,在绝境中看到了生机,他深感自己没有交错朋友,侯羸不愧为在江湖中沉浮几十年的老辣人物,事事关心,掌握消息极多,对朝廷事无巨细都了如指掌。不是这样,怎么可能想到这个办法?信陵君确实对如姬有大恩,那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如姬的父亲被仇家杀害,如姬向魏王哭诉,花了三年时间都没能找到凶手。如姬听说信陵君交游极广,本事通天,就找他帮忙。信陵君没花多少时间,就打听到凶手下落,随后派人砍下凶手的脑袋送给了如姬。魏王作为一国之君花了三年时间也不能为爱妾报仇,而信陵君轻而易举就给解决了,势力之大,凌驾王室。如姬对信陵君感激不尽,一定要予报答,但是信陵君无所不有,无所不能,什么都不缺,如姬一直找不到报答机会。这段故事,侯羸显然也一清二楚,他继续说:
“公子您只要开口向如姬说,虎符一定能拿到。掌握了魏国大军,您就可以大展拳脚,向北救赵,向西击秦,那时公子可能会建立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呢!”
侯羸不仅为信陵君排忧解难,还为他设想更辉煌的前途,这使信陵君更加感激莫名。他一直以来结交天下广施恩德,多年耕耘终于在关键时刻有重大收获,侯羸和如姬,一个就如他在黑夜中的指路明灯,一个竟成了他安插在国王身边的卧底。
信陵君马上通过宫中关系私下约见如姬。果然不出侯羸所料,如姬这个如花美女很有侠义心肠,她爱憎分明,为报父仇日夜不忘,信陵君帮她了此心愿,她同样铭记于心。如姬当然知道盗取虎符的风险,但是为了报答信陵君她决定冒险。虎符锁在锦匣里,平时魏王不会打开它,偷盗虎符只要不被当场发现,就不一定出事,将来即使被发现,只要矢口否认,以如姬对安釐王的了解,应该可以蒙混过关,何况如姬作为宠妃,还有最后的武器——女人的美貌、胴体和眼泪。
如姬利用为安釐王侍寝的机会将虎符偷了出来,密封在一个匣子里,安排一个亲信带出了王宫。如姬已经与信陵君约好,这个亲信以后就由信陵君照应,从此不再回王宫,永远在魏国消失。为了避免留下任何直接证据,这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的虎符终于到了信陵君手上,他急于去解救困在邯郸的姐姐,立即收拾行装向侯羸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