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名气之大,一时无人能匹敌,更兼为人谦和有礼,知进退,有识人用人的气量。被大楚朝臣上上下下一致推举为负责王朝官员任免的左丞相。这一年,陈家的第一代家主陈英,才时年28岁!真是年轻得过份!陈家的家运,仿佛和刚刚开国的大楚王朝一样朝气蓬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而陈英,也成为了大楚政坛的一颗超级明星。
大楚开天元年,就这样在大楚新贵们的欢声笑语中渡过了。
然而世事无常,不到一年时间,风云突变。没有任何的先兆和预警,开天二年春天,皇帝陛下突然对军中三陈,率军为大楚皇帝南征北战的虎将陈文,陈达,陈信举起屠刀。理由是三陈不知约束家奴,任由家奴在京城横行,而且子弟也多有不遵王法,欺男霸女,在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可见三陈心中对天子毫无敬意,其心可诛!自圣旨下达之日开始,到三陈全族被收押诏狱,审判,批示,再到老老少少杀头弃市,前前后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又接连查处了好几家大臣纵容家仆为非作歹的案子,无一例外,都是姓陈的!
一开始,朝中内外的大臣们心中着实恐慌了好一阵子,以为大楚皇帝要把史书中“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教条活学活用了,但是细细琢磨了一下,发现皇帝陛下动手处决的,都是陈姓的官员,疑惑之下,难免相互打听。在大楚皇帝的有心遮掩之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的人本就寥寥无几,真正知道内情的人,也是决计不敢像个二愣子一样把前朝的秘辛不要钱一样宣告天下的。
因此,一时间内姑苏城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
有的说皇帝陛下发怒,是因为有一个狐媚的妃子按捺不住深宫寂寞,居然和一个姓陈大臣勾搭在一起,给皇帝陛下戴了绿帽子,皇帝陛下一怒之下,发誓要把所有姓陈的都赶出朝堂,眼不见为净!还有人说英明神武的大楚皇帝陛下善于相人术,他发现所有陈姓的大臣,面相大多都是祸国作乱的奸臣佞幸,所以要对陈姓的朝臣进行清洗!其中更有一种骇人听闻的说法,说的是原来我们大楚皇帝陛下,一开始并不是世世代代为楚国效力的,是从陈国那边投靠楚国的,因为陈王陈氏不仁不义,所以楚皇陛下的先人这才决定反出陈国,成为楚将。这样一来,楚皇陛下对姓陈的有好脸色才怪呢!
这些谣言,一开始楚皇并不介意,采取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但是当楚皇宠妃的弟弟,开天皇帝本人那个平时就喜欢到处嚼舌头根,以传播风言风语为乐的小舅子,把第三条谣言绘声绘色地告诉楚皇陛下的时候,楚皇陛下顿时暴怒,不顾宠妃的苦苦哀求,当即下令将这个面目可憎的小舅子活活杖死!
姑苏城打了一个冷颤,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谣言,和陈姓的大臣们一样,仿佛成为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禁忌。
但是大臣们好歹是弄清楚了一件事情:皇帝陛下是和姓陈的大臣们不对付,并不是要卸磨杀驴,把所有的功臣良将都清洗掉。这样就好办了,既然皇帝陛下不喜欢姓陈的,搞死他们不就完事了吗?
于是姑苏城内顿时掀起了一股告发陈姓大臣违法乱纪行为的热潮。
但是这个漩涡,暂时还没有波及到留侯陈英,这个曾经被视为大楚最有希望最年轻的政治明星的身上。一方面是因为陈英的名气太大,另一方面陈英太年轻,大儿子陈凌,当时不过七八岁,就算想违法乱纪,说出去也不会有人信。再者陈英为人低调,严格约束家奴,家奴一旦有不法行为,查处属实,立即逐出陈府,毫不留情!陈英本人也心胸开阔,一心与人为善,结交了不少善缘,所以尽管知道皇帝陛下要对付姓陈的,一时之间,竟然无人去告发陈英。
陈英当机立断,以年纪尚浅,难以服众为由辞去了左丞相的职位,并说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战争年间跟随大王南征北战,受了不少颠簸之苦,如今天下已定,正好请陛下开恩,恩赐陈英回到封地姑苏城郊石头山,安心养病,教儿育女!皇帝陛下略加挽留,不日便下旨:留侯陈英,于我朝劳苦功高,正值壮年,本应为国效力,加以重用,奈何从小体弱多病,不忍再以国事驱驰,特恩赐陈英返回封邑石头山,安心养病,等养好身体再特加擢拔云云。。。
从此陈英在不到30岁的时候,空怀一身本事和满腔抱负,返回了封邑,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富家公。
当然还有不少心存侥幸,恋栈不去的陈姓大臣。楚皇陛下在这件事情上是非常认真不打折扣的,不出一年时间,这些抱着侥幸心理的陈姓官员们,轻则流放千里之外,重则抄家杀头,大楚朝堂重要岗位上的陈姓官员为之一空。这件事情甚至有向最基层的小吏身上发展的趋势,最后还是大楚皇帝陛下特下圣旨,说陈姓百姓,也是大楚子民,原来查处的那些高官大臣,的确罪有应得,岂可因为妄自揣度圣意任意株连云云。。这件朝堂内外的倒陈运动,方才宣告告一段落。
但是陈英知道,作为一个知情人,作为为楚皇效力鞍前马后不下十年的老部下,陈英知道自己的君王从来不是一个宽厚大度的帝王。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自己不要背负起前朝陈国王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