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长风乍起> 第4章 楔子(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楔子(四)(1 / 3)

大司农,一个主管全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官员,就影响力而言,不但在九卿里面敬陪末座,而且,从实际可以得到的好处来看,若是在和平年代,在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等等都得到了一定发展的前提下,这个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未尝没有一点好处可以捞的到,但是现如今,大楚王朝刚刚在诸侯纷战的过程中立国不久,国家元气稍微恢复了一点,接下来又是长达四年的内战。国家承敝,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现如今,不但国家赖以立国的农业一团糟糕,手工业和商业更是没有影子的事情。

大司农,现在来看,无疑是一匹还有好多好多路要赶,还有好多好多货物要拉,但是还不给草吃不饱的马。朝堂新贵们自认为功劳大的人,大多对这个九卿之一的官位嗤之以鼻。能力小一点的人则纷纷敬而远之。总而言之,这堂堂九卿之一,至今无人问津,不受待见。

这个职位,毫无疑问和陈凌心中的预期相去甚远,他心里面,对于自己为燕王殿下,哦,现在应该叫做永平皇帝立下的功劳心知肚明,原以为自己最少可以像父亲一样,在新朝担任三公之一的左丞相,甚至如果陛下不因为自己年纪太轻,让自己来做大丞相,也未尝不可呢!

燕王殿下以区区一州之地,对抗兵强马壮,10倍于己的朝廷大军,如果没有熟悉朝堂内外情报的自己前往投靠,燕王殿下说不定就会被自己一向瞧不起的贾泰,挟持朝廷大军,蛮力制服了。正是自己把朝堂内外人心动向悉数告诉燕王,而且揭了贾泰的老底,燕王才敢于在朝廷大军合围之前,率领精锐跳出包围圈,在朝廷大军的身后开辟了第二个更为灵活广阔的战场。这个决策,无疑是决定燕国国运和燕王命运的一个重大而正确的决策,事实上当这个消息传到了素有战神之称而又垂垂老矣的老将夏侯婴的耳边的时候,夏侯婴一声长叹:燕王得人,竖子成擒耳!

如果不是因为知道贾泰刚愎自用,不懂行伍却又自视甚高,手底下纵有贤良谋士提出正确的意见,也不会被他采纳,纵有先锋英勇无敌,战必胜,攻必取,他贾泰也会顾忌这个人会遮掩自己的功劳而不用。至于他出于私心往军队里面安插的那一批亲信,不过是一群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竖儒,土鸡瓦狗,何足畏哉!

基于以上的分析,燕王才敢采纳陈凌的建议,把自己的家人,手下部将兵士的老母娇儿和国都燕城一起,交到了率领2万士卒的王世子的手中,让王世子背倚坚城,以2万士卒和满城百姓,抵挡朝廷80万大军!而他自己则率领十万精锐,四处攻城略地。一旦贾泰不能在冬天来临以前攻破燕城,那么他困顿于坚城之下将毫无作为,而朝廷也会因为燕王的肆意横行,催促贾泰四处灭火,燕王就是要牵着肥头大耳的贾泰的鼻子四处晃悠,直到把他跑死累死。

刘裕心里也跟明镜一样清楚陈凌的功劳,陈凌对于他燕王,甚至比陈英对他老子立的功劳都要大得多得多。首先他冒着巨大风险,前来投靠当时没见识的人一边倒地不看好的自己的时候,可是着实把自己狠狠地感动了一番的。更何况他后来一系列头脑清晰,大胆而又可行的谋略,为自己慢慢消耗朝廷实力,最后出其不意攻下京师,可是立下大功的。

如果不是父皇的这道刻在铁牌上的祖制,自己说什么,至少都要让陈凌位列三公之一。

当他发出圣旨之后,一开始还有些担心陈凌出于不满找他来闹,但是陈凌在朝会上面色如常,没有说什么怪话,倒是他身边的一众同僚新贵,看向他的眼光有一些怪怪的。知情人难免在心里嘀咕:号称燕王手下谋略第一,功劳最大的军师陈凌,怎么才当了一个九卿末流的大司农呀?你看那个谁谁谁,当时谁知道他是一棵什么葱,他现在都当上九卿里面掌管皇家宗祠祭祀的太常了!这个大司农,名为九卿高官,实际上是既无好处可捞,又要面临帝国百废待兴的局面,四处奔忙的官职。哎,真是没想到呀!

陈凌素来是一个心志坚毅的人,既然心里有所决断,便不再顾忌同僚们的流言蜚语和异样的眼神,而是坦然接受了大司农的官位,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开眼的俗人意识到,大司农,也可以是九卿里面最有用,地位最高贵的官!

那晚父亲临终之前,告诉了自己许许多多的深藏在父亲心底的秘辛:自己居然是前朝陈国王族陈氏的后代!尊贵骄傲的大楚皇帝居然是陈氏的家奴出身!陈凌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而又惋惜不已。想不到自己的父亲陈英,一辈子居然吃了这么多苦头。陈凌还和父亲一起探讨了未来陈氏族人何去何从的问题。但是两人的分歧较大。

陈凌乐观地认为,陈氏一门的春天马上要到来了,此去燕王一定会对他加以重用。但是陈英凭借对于老皇生前的了解,悲观地认为老皇一定对陈氏戒心不减,哪怕已经故去,一定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对陈氏提防的措施。老皇父亲,他陈氏最后的一个忠臣刘庄留给老皇的手书,就是可能会给陈氏满门带来灾难的祸根。

陈英认为,按照他对老皇的了解,骄傲的老皇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自己出身家奴这段不光彩的过往,哪怕是他至亲的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