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古镇恩仇记> 第三十二章 梦泊古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二章 梦泊古镇(3 / 7)

是影像资料,他想实地去看看家乡的变化。他催促王挺几个人多方寻找夏云的线索,并希望安排他回石花街一趟。

王挺他们也怕老人太寂寞,寻人这事也急不得,要时间啊!也好,他想回家看看,行,让他再去感受一下家乡的巨变吧!王挺给石花镇委葛书记打了电话,葛书记热情地邀请老人家回家乡看看,并告诉王挺,这几天他正忙着准奋接待从世界各地、祖国各地包括从台湾来的客人们。这些客人们有的是回来看看的,有的是考察投资的,有的是回家乡祭祖的。熊老先生回来时请先打个电话,我们一定好好地款待他老人家。

王挺决定第二天就送熊清泉回石花。

越野吉普车拉着熊清泉,穿过风景秀丽的汉江,行驶在谷西山地中。从襄阳到石花也是高速公路,半个小时就到了。下了高速,行进在一片绿荫如盖的道路上,熊清泉的心情格外舒畅。看着窗外稍纵即逝的景色,熊清泉不禁哼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

是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呢,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不管你走到哪里,它都在你的心里,没有什么力量能抹掉它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过了北河,过了坡上口,离家乡石花街越来越近了。朝天观在哪?七里冲在哪?几十年没有回来过,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他心里发出一阵的感慨,他在向自己发问。

熊清泉透过车玻璃窗,已经看不到儿时的记忆,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谷城的八大景在哪?八大景之一的“新店茅屋”呢?王挺告诉熊清泉,新店茅屋已不复存在,你现在看到的新店,是一排排三至四层高的小楼,笔直的五十米宽的柏油马路,从县城一直通到新店北河边。听他母亲讲,有一年他和母亲到谷城去,走到新店北河边,准备涉水过河,不料上游突然山洪暴发,大水直向他们母子俩冲来,王挺站立不稳,一个趔趄仰面倒在咆哮的河水里。幸亏河中还有另一位老伯,老伯伸手抓住了他,他才没有被河水冲走,老伯救了他一命。现在北河桥有二十米宽,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风雨无阻。

王挺指着正在拆除的收费站,告诉熊清泉,这里就是朝天观。熊清泉望外一瞧,这里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当时的朝天观,建立在山顶上,一年四季香火旺盛,来往行人都要在这里驻足,烧上一炷香,遥望蓝天,求老天爷保护他们四季平安,一生平安。如今这里庙宇早没有了踪迹,山丘也被挖平了,变成了一条宽敞平缓的柏油马路,连接到石花街的神路街,一直通到了土关垭,武当山。王挺还告诉熊清泉,被拆掉的收费站主要是便利外地客商来本地投资,也方便石花与外面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了石花镇。葛书记等镇里领导都在路旁等候,迎接熊清泉的到来。车子刚刚停稳,熊清泉走下汽车,葛书记就迎上前来,紧紧握住熊清泉的手,说:“欢迎熊老先生回家乡来看看。”

他一边介绍着镇里的领导,一边说道:“这里就是您老一辈子为之奋斗而获得解放的地方,如今要建设成为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开发区,全国星火计划模范试点区,全国优秀乡镇百强镇,现在的石花镇已不是解放前襄阳地区八大镇了。它已经走出了湖北,走向了世界!”熊清泉和镇里领导们亲切握手,心情显得格外激动。

“我还要向您介绍一位贵宾,他也是刚刚从祖国的宝岛台湾回来的。”葛书记的身后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秃顶,身材微驼的老人。“这位老先生,是从台湾回来祭祖的,他叫熊涌泉,熊老先生!和您老人家的名字中间只错一个字呢。”

熊清泉惊愕了,站在他面前这位老人,竟是他六十年来从来没有音讯的哥哥熊涌泉!只见他身体瘦弱,满脸皱纹,一副风烛残年的样子。熊涌泉眼里含着泪水,他伸出干枯的双手,欲和弟弟握手。

熊清泉伸出去的手本能地缩了回来,他的哥哥竟然还活着!当初他和哥哥反目,他一直认为,那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不能也不可能调和。后来他听说熊涌泉随溃败的国民政府军队逃到了台湾,他更是铁了心,他再也不会认他这个哥哥了。解放后历次的政治运动中,都有人拿他哥哥说事,他都义正词严地驳斥,并表示早已与熊涌泉划清了界限。今天,到了耄耋之年,不料在这种场合,他竟遇到了他从来都不想见到的人!

熊涌泉哽咽了,他低声地说道:“都过去几十年了,你还记哥哥的仇哇。这几十年来,哥哥也是吃尽了人世间的苦,受尽了造孽带来的罪。在台湾,我拉过板车,卖过报纸,穷困潦倒,至今未婚。我真是后悔不该走到这一步哇!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父母,想念着家乡,想念着你们,”

“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望着一轮明月,天涯共此时,我的心儿都碎了!我人虽然在海峡那边,可心儿早已飞回了家乡。杜甫说过:“兄弟登高望远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们就一点也不惦记我,一点也不想我?我毕竟是你的亲哥哥呀!看来我作孽是做多了,你们到现在都还不肯原谅我呀!”说完,他竟嚎啕大哭起来。

熊清泉急忙走上前,紧紧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