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第四校区全集> 南宫小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南宫小雪(3 / 5)

文件夹,翻了起来。

在文件夹的侧面夹着一张用打印机所打印出来的纸条目录,上面写着《第四校区事件》。学校里的电脑并不多,打印机就更少见,学生恐怕多半是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备的,那么这本装着新闻剪贴的文件夹,莫非来自于校方的整理?

想到这,我的心里不由又产生了一丝疑问。如果一切都如前田丽子所说的那样,校方一直以来都在回避当年第四校区的事件,而那些事件最后逐步演变成了流传在学生中的灵异故事,那校方为什么还要整理出这样一本装有对第四校区事件报道的新闻媒体文件夹呢?还是这或许是某个老师制作的,但是校方却没有发现,事后没有去销毁?那李默然又是怎么弄到的?

在这些问题中思来裹去了好一会,我也没理出个头绪来,于是我决定关于这本文件夹的来历,等天亮之后找个机会问问李默然。现在,还是抓紧时间看一看,那些新闻媒体是对这些事件如何报道的吧。

翻开第一页,里面装着的并不是报纸,虽然从排版上看很像报纸,但是却不是报纸的那种纸质。由于是剪贴,我并没有办法看出这篇报道具体是来源于什么样的一份刊物,只是那篇报道的标题文字并不是很醒目,篇幅也不是很大,从剪贴的痕迹来看,似乎也不是在什么重要的版面。这篇报道的标题叫《女生二号寝室楼发生死亡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昨日傍晚时分,女生二号寝室楼108号房间一女性学生在内自杀。据同寝室发现尸体的同学介绍,当天下午是该女生称身体不适,没有参加歌咏比赛的合唱训练,独自留在寝室中,待合唱训练结束回到寝室后,便发现该女生已经悬挂在一条系在寝室床与床之间的麻绳之上。从现场的情况来看,绳索上有套,现场没有发现其他可疑的痕迹,应是自缢,具体原因警方正在侦察中。

本报记者

在这则剪报的边角,有一行用圆珠笔记录的时间:1994年10月30日。按照常理来推测,这个时间应该是这篇报道刊载的日期,而报道中所提到的那个自缢的女生,应该就是南宫小雪。这个时间和先前调查所得到的南宫小雪自杀的时间是吻合的。

看完这篇报道,我有些许兴奋。有关南宫小雪的死,可能是引发第四校区时间的诱因,虽然关于这一点,我早就有所耳闻,但是如今这篇关于南宫小雪自杀的报道被放在与第四校区事件有关的剪报夹中,无疑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这是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第四校区事件详细记载的书面资料,而这些书面资料,来源于印刷体的文字,可信度更高。那么,南宫小雪的死和第四校区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否也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带着这个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文件夹的下一页。

《大学女生为情自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空白》

本报讯:近日,本市某知名高校一大四女生死与自己寝室之内,经警方侦察后认定,该女生因恋人突然失去联系而悲观自杀。近年来,大学生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这与大部分学生从单纯的中学校园跨入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之当前我国关于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缺失,尤其对早恋现象视之为洪水猛兽,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盲点有关。一些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男女无法正确面对恋爱关系,又因受到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往往走向极端。此类事件因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不应让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成为空白。

本报记者

同样,在这篇剪报的边角,也有用圆珠笔记下的日期:1994年11月3日。

看到这,我不觉停了下来,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两篇剪报上的文字来看,显然第二篇报道的写作手法要成熟得多,应该可以说是专业水准,而与之相比,那篇题为《女生二号寝室楼发生死亡事件》的报道,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格式来看,都比它要逊色许多。不光如此,第二篇的这篇报道,所用的纸张是报纸的纸张,而第一篇则是普通的复印纸,莫非……莫非第一篇的报道来源于校内学生的自创刊物?

高校里有学生自己办的刊物并不足为奇怪,从报纸到杂志,比比皆是,经费通常由学生自筹,或者是由学生会经费资助。而且从时间上来看,第一篇报道所发出的时间,是南宫小雪死后的第二天,而第二篇报道则是几天之后,显然,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有这么快的信息来源渠道,对于这种学生自杀的事件,新闻媒体是不会太感兴趣的。所以第二篇报道即便是从正规的新闻媒体上发出来的,但是主题也并不是报道事件本身,而是以这一事件为噱头,引起大众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与重视。那么,这份校办刊物的名字是什么?主题是什么?从我进校后,并没有看到过此类类似于校园生活报之类的刊物,有的都是一些主题比较明确的刊物,比如漫画杂志、学术探讨之类的。

想到这,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了下一页,于是一张照片印入我的眼帘。这是一张黑白的照片,当然,它的原件肯定不是黑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