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炎武之年,调虎离山
不知不觉。
大汉天子驻蹕东州已三月有余。
新的一年,正旦之日,大汉改元。
自汉天子绍统登基以来,用了足足六年的建兴年號,就此革除。
方今天子绍汉之统,嗣汉之烈,奋汉之武,扬汉之威。
使墮炬之復燃,昭炎汉之当兴。
表贼寇之殄灭,俾二虏之飞灰。
炎者,火之盛也。
武者,弔民伐罪。
炎以继统,武以靖乱。
於是以炎武为號,大汉开启了新的征程。
按理说,北伐大胜、改元建號的第一年,大汉天子当回都城,大会境內群臣百官,於宫城设筵大贺,十天十夜不绝。
但天子没有回去。
去岁腊月初一的时候,天子大张旗鼓在江关码头与白帝將士道別,龙舟自白帝逆流西归。
除极少数核心人物以外,大部分人都认为,天子已回成都主持大朝贺及更年改元之事了。
然而天子回到江州之时,便弃舟上岸,进入江州南城。
江州左都护李丰、右都护阎芝率眾出城相迎。
次日,龙舟继续溯大江西归。
江州左都护李丰、右都护阎芝率眾出城相送。
几乎所有江州將士都以为,天子已经回返成都。
然而除夕夜,本该在成都主持大朝贺的天子突然出现在江州城,並於玄武门外,校场將台,召见江州军区文武將校大小上下三百余人。
除少数核心知情之人外,江州文武无有不为之失色者。
兵者,诡道也。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本该在成都的天子出现在江州,既然能瞒过江州绝大多数文武將校的眼睛,那么定然也能瞒过孙吴布置在大汉的耳目。
於是不等天子发话,玄武门外绝大多数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汉吴之战的契机终於到了。
先前,所有人都以为,大汉定会趁魏吴酣战之时出兵东吴,与曹魏合击孙权,但一连两个多月,大汉都未曾动兵。
而在腊月中旬,孙权与曹休在汉水沿线互有胜负后各自罢兵的消息传回了江州。
不少將士都有些沮气,认为大汉错失了伐吴的良机。
毕竟,魏吴双方既已罢兵休战。
那么曹魏能抽出手来对付兵临房陵却攻之不拔的赵云、高翔大军。
孙吴同样能抽出手来,將大兵布置在大江沿线,全力应付大汉可能发动的突袭。
局势一下子变回了从前的样子。
汉魏吴三方鼎足僵持,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少人私底下议论,抱怨朝廷雷声大雨点小。
说要伐吴,结果却逡巡不进,导致大家失去了建功封侯、復仇杀贼的千载难逢之机。
也有人说,倘若魏吴休战联手,多路寇汉。
大汉西有凉州之寇,北有潼关之虏,东有孙吴之贼。
兵力不足,应付起来未免左支右絀,太过被动。
少部分人比较有大局观,认为大汉以益州一州之土,击曹魏九州,竟能一举夺下关中、还於西京,已经是举国之力方有所获。
之后大势所趋,破盟与吴一战,又连连克復西城、上庸二郡。
此二战已然耗尽了大汉国力。
短时间內,大汉確实没有能力再进兵东吴了。
而朝廷先前之所以扬声灭吴,不过是藉此坚定曹魏击吴的决心,让曹魏放心大胆地与吴一战而已。
倘若真遇到了千载难逢之机,大汉或许才会顶著“穷兵黷武、劳民伤財”骂名的插手其中。
就像当年汉中鏖战,先帝大军几乎到了强弩之末,却仍下詔让丞相增兵,之后才有了杨洪“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之语。
彼时就是千载难逢之机。
一时的劳民伤財,换来的是汉中帝业之基。
如今伐吴亦然。
只要机会来了,纵使劳民伤財,也是值得的。
结果不曾想,一直到魏、吴双方休战罢兵,大汉都没等到机会。
事已至此,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可不论如何,魏吴鏖战大半年,最后又苦战两月,虽说各有胜负,各自罢兵,看似魏吴双方都没能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標,但於大汉而言,魏吴双方的国力都因此损耗,大汉已经从中获利。
因此,大汉扬声灭吴之策,最后不出一兵一卒,就成功削弱了魏、吴二贼的实力,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
当这种声浪越来越高,那些因不能伐吴诛贼、建功立业而对国家生出些许怨气的江州將士们,胸中鬱郁之气才终於得以稍稍平復。
然而,就在江州將士们都以为伐吴之事已罢,日子又將回到原来的轨跡之时。
本该在成都主持大朝贺的天子,突然出现在江州玄武门。
龙纛之下,天子扬声:『殄灭吴贼,雪恨夷陵之机已至。』並从自己的內帑拿出堆积如山的財帛宝物,犒赏三军。
於是江州文武无不奋气。
自瓦解李严以来,刘禪在三巴之地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