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170章 朱英:朱雄英,你该醒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0章 朱英:朱雄英,你该醒来了(5 / 5)

璋缓缓点头:“你说得在理,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说着,他转过头,目光落在朱英身上,像是等他的回答。

朱英端正躬身:

“陛下,草民以为,仁政是治国之基,却非全部。百姓苦,需君王体恤,但若只靠一个“仁’字,怕难安天下。”

“譬如有人偷了邻里的粮,若只讲仁爱而不施惩戒,那偷粮者便会有恃无恐,诚实劳作的百姓反要受饿。可见需以律法立规矩,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惩。但这还不够!”

“最要紧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让天下人都有饭吃,有衣穿。”

朱元璋眉头微蹙:“何为生产力?”

朱英沉吟片刻,似乎在斟酌词句,随后微微一笑:

“陛下,这“生产力’三个字,是草民瞎想的说法,或许能比作农家种地的本事。它有三个要紧的物件“其一,是壮劳力。就像村里最会选谷种、最懂看农时的老把式,同样的地,经他手种出来的粮就能多收几斗。”

“其二,是趁手的农具。陛下前些年推广的曲辕犁,比前朝的直辕犁省了三成力气,一天能多耕两亩地;还有水车,不用人扛肩挑,就能把河水引到田里。工具好了,干活才能省力。”

“其三,是肥田,新开垦的荒田、改良好的盐碱地,还有施了粪肥的熟田,土肥了,才能长出好庄稼。这三样,便是百姓的活命本钱。”

朱元璋原本半眯的眼睛此刻睁得明亮:“这三样凑在一起,又能如何?”

“这便是最要紧的!”朱英语气加重,

“三样凑齐了,一亩地能多打两石粮,这叫提高了效率;铁匠铺能造出更多犁头、镰刀,就需要更多匠人,这叫扩大了生产;粮仓满了,才能养得起守城的兵,修得起通渠的河,这便是国本啊!”“陛下你令户部编「黄册’查清人丁,设“匠籍’聚拢巧匠,又让人到处修水利、开新田,其实都是在让这“生产力’变强大。就像洪武元年,全国的粮赋比元末时差不多翻了一倍,这不就是“生产力’提高了的好处么?”

龙辇内一时安静,只有车轮滚动的声音。

朱元璋望着朱英,眼中满是惊诧,随即化为深深的赞许:“好一个“生产力’!!你这说法虽新鲜,却句句在理!寻常人只知劝君王施仁政,你却能看到这实实在在的根本,难得,难得!”

朱英连忙低头:“草民不过是读农书时瞎琢磨的,让陛下见笑了。”

一旁的朱允坟始终保持着端坐的姿态,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像是听得十分入神。

但在垂下的眼帘后,那目光掠过朱英时,却飞快地闪过一丝冷意。

龙辇进了皇宫。

朱元璋率先下车,朱英与朱允坟紧随其后,几乎同时落地。

“朱英兄今日所言,真是让允坟大开眼界。”朱允坟转身拱手,笑容温润如玉。

朱英亦躬身回礼,语气谦和:“小殿下过誉,不过是些粗浅见识。”

两人目光相触的刹那,都从对方眼中读到了那一抹不易察觉的戒备。

“以后有空,可随时来东宫。”朱允坟一笑,“我们年龄相仿,可讨论学问。”

“好啊。”朱英一笑。

朱元璋目光扫过两人,满是慈祥:“对嘛,你们得相互促进!允坟啊,你也不用一直待在东宫里埋头苦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朱英接话道。

“对!”朱元璋摊手,“说的太好了,允效啊,过几年,咱要你去凤阳学着做个普通百姓。”朱允效颔首:“遵旨。”

朱英仰头望向那气势恢宏的宫殿。

掌心贴着脖襟,能摸到方草纸。

“朱雄英,你该醒来了。”那行字又浮现在他的脑海。

皇长孙醒来?

那我又是谁?

是济安堂的小郎中?是与皇长孙容貌相似的少年?还就是那朱雄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