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277章 朱标:雄英终于是回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7章 朱标:雄英终于是回来了(1 / 3)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百官,广场上的议论声瞬间停下。

“列祖列宗在上!”朱元璋高声道,“当年皇长孙朱雄英失踪,咱与皇后痛心疾首,日夜盼其归。今幸得天佑,朱英便是当年失散的雄英,历经磨难终回朱家。朕今日当着列祖列宗与满朝文武的面,正式宣告:朱英认祖归宗,恢复皇长孙身份。往后,他便是大明名正言顺的皇长孙,承朱家血脉,继宗庙荣光!”话音落下,广场上一片寂静。

吕本握紧手,压制眼中的怒意;李善长则垂下眼帘,掩去眸中的复杂。

而杨士奇、夏原吉等人力挺朱英的官员,脸上难掩激动。

“百官听令!”朱元璋的声音再次响起,“皇长孙归宗,乃大明盛事,尔等当行跪拜之礼,恭贺皇长孙归位!”

赞礼官立刻高声唱喏:“百官拜皇长孙!”

前列的公侯勋贵先屈膝,绯色朝服在青石板上铺开。

紧接着,六部官员,军中武将齐齐俯身,齐声高呼:“臣等参见皇长孙!祝皇长孙福寿绵长,永护大明!”

朱英站在高台上,望着下方乌压压的百官,神色依旧沉稳。

他上前一步,抬手虚扶:“诸位大人免礼,往后同护大明。”

待百官起身,朱元璋转身看向朱英:“雄英,随咱跪拜列祖列宗,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朱英恭敬应道:“孙儿遵旨。”

二人走到祭台前,同时屈膝跪下,随后行三拜九叩之礼。

朱英俯身,心中百感交集。

多年谋划,今日终得归宗,往后他便是朱家子孙。

“列祖列宗在上,孙儿朱雄英,失散多年,幸得皇爷爷与皇祖母庇佑,今日终回朱家。往后,孙儿定当以忠心侍大明,以孝心待长辈,以仁心对百姓,不辱朱家血脉,不负皇爷爷所托。”

朱英这番话,既有孝心,又有担当,许多官员纷纷点头赞。

朱元璋看着朱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不愧是咱朱家的好孙儿。走,随咱入太庙,祭拜列祖列宗,将你的名字写入族谱。”

朱英躬身应道:“是,皇爷爷。”

百官站在台下,望着他们的背影,面色各异。

李善长轻轻叹了口气,眼底满是忧虑。

朱英归宗,东宫格局变动,淮西勋贵的日子怕是更难了。

吕本则皱着眉头,盘算着该如何提醒女儿吕氏收敛锋芒,别再触怒陛下。

杨士奇与夏原吉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朱英归宗,定能为大明带来新的气象。朱高炽微微一笑,低声对身旁的朱高煦道:“看来,咱们回北平的日子,得尽快安排了。”一炷香时间后,朱元璋带着朱英从太庙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了过去。

两人站在高台上,朱元璋朝着下方人群中的朱允纹招了招手:“允坟,过来。”

朱允蚊先是一愣,随即快步上前,站到朱元璋另一侧,才垂首躬身:“皇爷爷。”

百官抬头看向高台,心头都是一震。

朱元璋立在正中间,左手边是刚认祖归宗的朱雄英,右手边是自幼养在东宫的朱允效。

“今日雄英归宗,是朱家的喜事,也是大明的喜事。但,他不回东宫。”朱元璋沉声道:“年后,允坟,也从东宫搬出去,他们二人各自以皇孙身份独立开府。开府之后,你们二人都要继续参与朝政,谁做得好,谁能让百姓安、朝堂稳,将来,便只有谁能回东宫。”

所有人都明白了,那个能重返东宫的皇孙,便是陛下心中默认的未来储君。

朱英与朱允效几乎同时屈膝跪下:“孙儿遵旨。”

朱允效眼中阴冷闪过,他本以为东宫便是自己的归宿,如今却要与朱英争,未来的路,变得陡峭起来。百官望着高台上跪拜的两道身影,再看向立在中间的朱元璋,都意识到:朝廷里两强相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还是这位大明天子亲手铺就。

他要的从不是一方独大,而是让两位皇孙在制衡中成长,更要让朝堂上的各派势力跟着动起来。高台之下,藩王列中。

朱高炽悄悄抬眼,看了看身前的父亲朱棣。

朱棣目光落在高台上,神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看不出任何情绪。

朱高炽嘴角微扬,眼底闪过一丝了然,心里暗自盘算:让他们争去,咱们燕王府在北平安心发展,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可不就是鹉蚌相争,渔翁得利?

暮色四合,坤宁宫。

今天大年三十,朱家每年都在坤宁宫吃年夜饭。

朱家的儿孙们早已按辈分坐定。

主位上,朱元璋和马皇后并坐,满脸的慈祥。

“父皇,母后。”朱标躬身道,“儿臣祝父皇母后福寿安康,愿大明来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笑着点头,抬手示意他坐下:“好,标儿有心了。”

接着朱棣也起身,恭敬简洁:“儿臣祝父皇母后新年顺遂,儿臣年后便回北平,定守好北疆,不让胡骑越雷池一步。”

马皇后笑着应道:“老四在外也辛苦,回北平后多注意身子,别总忙着练兵。”

待朱标、朱棣落座,朱英起身离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