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有什么不一样
洛阳那边的消息,林若一直都有关注。
淮阴也被天气影响,但的纬度稍微低一点,至少按目前积温,稻谷、玉米虽然会减产一部份,但也不至于绝收。
没办法,天灾面前,人力太渺小了。
至于新收的彭城、青州一带,已经开始补种荞麦、韭菜、大麦来补充损失,能种主粮还是要尽量种主粮,菜能提供的热量太少了。北方流民的侵入,也给彭城一带带来了许多麻烦,这些北人大多是整个村、郡地组团逃亡,直接成团安置,会对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但若将他们打散安置,又会触发不信任BUFF,他们可以一瞬间化为流寇。林若的命令迅速下达。
同时,徐州庞大的行政机器高效运转起来。农官奔走田间,指导抗灾;郡兵被调动,协助抢收抢种;常平仓的粮食开始有计划地调配,既要赈济可能出现的流民,也要为可能到来的粮荒做准备。
然而,北方的寒灾如同巨大的漩涡,将绝望的流民源源不断地向南驱赶。彭城、青州一带,开始出现成规模、有组织的流民群。他们往往以乡、郡为单位,抱团南下,拖家带口,人数动辄数百上千。林若召集心腹幕僚,商讨对策。
“主公,打散是必须的!“槐木野随意道,“聚集成团,易生事端,更易被有心人利用。要是敢乱,就正好练兵了。”
“不错,"谢淮补充,“可效仿当年安置淮北流民之法,十户左右以村安置。“地点呢?“林若问。
“彭城、青州新附,地广人稀,荒地甚多!"负责户籍的兰引素立刻回答,“虽非熟田沃土,但胜在无主。可划拨荒地,供其暂时栖身垦殖。同时,由郡兵押送耕牛、种子,协助他们在七月之前完成秋播!种荞麦、种菜蔬,总能活命!林若果断拍板:“今年的毕业大考,就再调派学生们过去!谢淮,你随军护他们安危。”
“是!”
槐木野蠢蠢欲动,欲言又止。
“没你的事。"“林若果断道,“没带你弟,你不适合过去坑蒙拐骗。”槐木野失望。
高平郡,济水河畔,一个月前,每天都有大量的流民悄悄抱着树枝、枯木渡河而来,往南边的徐州辖地,求一条生路,冰冷的河水吞噬了许多性命,每天河边都有浮起的尸体。
但现在不用了,一座由小船铁索相连的坚固浮桥,横跨在济水之上!流民们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泅渡,他们可以扶着老人,抱着孩子,踏着平稳的桥面,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茫然,踏上徐州的土地。桥头一侧的空地上,十几个临时搭建的白色帐篷一字排开,帐篷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一座帐篷内,气氛肃穆而高效。两张简陋的桌案后,坐着身着徐州麻衣澜衫的年轻学子,一名问:“姓名?籍贯?家中几口人?有无财物?有何手艺特长?”
另一名学子则飞快地在一种略显华丽、印有徐州玄鸟纹样的硬纸文书上记录着。
文书格式统一,项目清晰。
“……张三石,济北郡张庄人氏,六口人,两老,三子,一媳。家贫,无余财,世代务农,会些木工。"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者,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回答着,又立刻说了孩儿的名字年纪,有些记得不太清楚,还问了自己的妻子。
负责记录的学子笔走龙蛇,很快将信息誉写清楚,又从桌下拿出一个铜印,蘸上印泥,在文书末尾重重盖下。
“张三石,"学子将盖好章的文书递过去,语气带着一丝告诫,“这是你们家的户口文书,收好了,日后取粮、领活计、分田地,都凭此文书!若是丢了,办麻烦得很!”
老者颤抖着双手接过那薄薄却重若千钧的文书,如同捧着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最贴身的口袋。
学子又从身后的大口袋里,数出十二张巴掌大、厚实焦黄的胡饼,递过去:“六口人,每人两张,这是你们两天的口粮。出门右转,拿着户口文书,会有人带你们去安置点搭窝棚。”
“谢大人!谢大人!"张三石连连作揖,浑浊的老眼中泛起泪花。他迟疑了一下,带着卑微的希冀问道:“大人……先前过去的张二石,是小老儿的亲兄弟一家…能否…能否安排我们在一处?也好、也好有个照应……”学子抬头看了他一眼:“你们是一起登记过来的,自然会安排在一处。记住,"他语气陡然严肃,“徐州律法森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按律抵罪!拒捕者,当场格杀,绝无宽宥!”
“是!是!小人明白,小人明白!"张三石吓得一哆嗦,连忙应声,带着家人退出帐篷。
帐篷外,刺眼的阳光让张三石一家有些恍惚。下一秒,几双眼睛便不由自主地盯住了老人手中那散发着诱人麦香的胡饼,喉头滚动,流露出强烈的渴望。“看什么看!没见过么?!"张三石低喝一声,带着一家之主的威严,“得省着点吃!”
他拿出一张盘子大的胡饼,仔细地撕成六份,分到每个人手中。那香甜的、带着麦芽糖般微甜气息的饼子入口,粗糙的颗粒在舌尖化开,一股久违的、带着生命力的暖流瞬间涌遍全身。那年轻的媳妇捧着半块饼,小口小口地啃着,眼泪却如同断了线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