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你的沉默
“得加钱!”
这三个字把苻融弄沉默了。
加钱?他带来的这笔款项,已是兄长苻坚从的国库中硬生生挤出来的!为了凑出这笔钱,甚至不惜第二次发行那惹人非议的"恩牒”,又哪里加得了钱?“这,能否想些其它法子,"苻融的声音有些干涩,“如今国库空虚,大家能否想想办法,为国分忧,克服困难?九月开工是天王定下的死命令,务必……务必请诸位通融一二……”
“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苏瑾和伙伴们迅速交换了一下眼神,她手下负责机械的学生拿出一份粗略的估算清单,语速飞快地报出一连串数字,“新式水纺机一百二十台,配套织机八十台,这是最大头,徐州那边的报价,即便我们大量采购,加上加急运费,至少需三十万贯!”
旁边的小伙伴们也立刻跟上:“工坊扩建、水池挖掘、水井重淘、道路整修、仓库加固,这些土木工程,招募民夫、采购材料,紧赶慢赶,十八万贯是最低预算!”
“羊毛、麻、丝等原料的秋季预购定金,否则到时根本抢不过徐州商行,十万贯怎么要有吧?!”
“招募、培训新工人的前期安家费、伙食补贴,三万贯!”“码头扩建、疏通河道、设立专用泊位,与洛阳府衙协调,这又是一笔开销,四万贯!”
“还有机器安装调试的技师佣金、日常损耗备件、初期运转的流动资金……林林总总,再预留五万贯.…
他每报出一个数字,苻融的脸色就难看一分。最后,那苏瑾总结道:“阳平公,您带来的款项,若只是启动原有工坊的零星修补,或可支撑。但若要按长安要求的规模和速度,在九月前形成足以与徐州竞争的产能……至少还需追加七十万贯,这已是省无可省的数目了!”
苻融最近也接管了实务,终于再问道:“若千奇楼能否支助一部分,等开业赚钱,再偿还?”
苏瑾摇头:“这么大一笔钱,必须主公同意,这一来一回,时间就耽误了,不可能赶在九月前完成的。”
双方僵住了。
荼墨是想解决问题的,便道:“阳平公,您看如此可好?您可如实向天王上书,陈明此间实际情况与所需巨资。今年时间仓促,资金缺口巨大,强行上马实乃得不偿失。不若暂缓一年,精心筹备,待来年资金、物料、人手齐备,再行启动,必能事半功倍。”
苻融闻言,脸上却露出极度为难的神色。
他也想如实禀报,可是太了解自己的兄长了。以王兄那的性子,得知此消息后,非但不会同意暂缓,反而极有可能为了“宏图",强行进行第三次“恩牒"发行!
这是他的无论如何都不想见到的。
荼墨见他神色挣扎,略一思忖,便明白了他的顾虑。于是便笑了笑,提出了一个能给苻坚台阶下的理由:“这样吧,阳平公。您回复天王时,不必强调资金缺口巨大,只须重点提及一点:即便一切顺利,工坊能在九月建成,但九月之后,最多不过两月,便是洛河枯水封冻之期。届时,工坊赖以动力的水车将无法运转,运输原料与成品的航道也将冰封。投入巨资建成的工坊,在冬季根本无法大规模开工投产,只能闲置等待来年开春。如此,岂非白白浪费巨资,却无法产生丝毫收益?天王雄才大略,必能理解此中天时之限,非人力可强求。”苻融的眼睛瞬间亮了。
对啊,天时!这是最无可指摘、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既说明了今年无法投产的原因,又保全了天王的颜面,这个理由,简直是天赐的救命稻草!“多谢,多谢荼大家,此乃金玉良言,解我大因!"苻融感动极了,紧紧握住荼墨的手,连声道谢。
这是什么大好人啊!这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人物啊,无论将来大秦能不能一统天下,苻融都觉得这个情他记住了。
“阳平公不必客气,事实如此而已。“荼墨拍拍他的手,温和地提醒,“事不宜迟,快将书信送回去吧。”
苻融连连点头,如释重负,立刻转身匆匆离去,准备起草那份至关重要的奏报。
数日后,长安宫中的苻坚,收到了弟弟苻融从洛阳发回的紧急书信。他怀着期待与急切的心心情展开信笺,然而,读着读着,他的眉头渐渐锁紧,脸上的斯待之色逐渐被失望和一丝愠怒所取代。
他放下手中的书信,久久不语,殿内烛火摇曳,将他脸上深刻的疲惫与失望映照得格外清晰。
他最初的设想是不惜代价,迅速将洛阳的工坊建立起来,待到九月金秋,西秦自产的布匹便能如流水般涌出,行销四方。不仅能满足军需,节省大笔开支,更能开辟一条全新的、稳定的财源,充盈国库。有了钱粮,天下便能更快地从战乱和天灾中恢复生机,他也能更快地重新编练大军,积蓄力量,一举荡平代国,真正完成北方的统一大业!
可如今,天也不顺他。
阿弟在信中劝他莫心急,可他怎能不急?
岁月不饶人。
他已经五十多岁,青史斑斑,帝王将相,能有几人真正长寿?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国事繁重,殚精竭虑,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在不可逆转地衰退,衰老的痕迹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