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这是谁?
夏日炎炎,建康城内的争吵,和这个季节的雷阵雨一样,一会激烈狂暴,一会雨过天霁,但终究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在的利益驱动下,艰难地向前推进着。一天比一天的临近的期限,像根正在脖子上系紧的绳子,让这些平日里勾心斗角、各怀鬼胎的世家权贵们,不得不暂时放下部分成见,在争吵与妥协中,一点点地将那套前所未有的“朝议共治"官制章程拼凑起来。每一天,显阳宫偏殿内都会爆发出新的争执,但每一天,也总会有一两条关键的规则被强行或默契地通过。
比如关于朝议的表决机制,在吵了许久后,他们各退了些步,寻常政务需过半数(十票以上)通过;重要官员任免、对外征伐、赋税增减等军国大事,则需三分之二以上(十四票以上)通过。皇帝拥有最终裁决权,但若内阁以超过四分之三(十五票以上)的绝对多数反对皇帝决议,则皇帝需重新考虑或交由内阁再议。
再比如关于任期与轮换,在皇帝的强烈要求下,朝议成员不能世袭传递,在三到五年后,需要原推举州郡重新推举。还有关于地方与中枢的权责划分,最后决定在财税留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州郡在民政、教化、水利、治安等方面的自主权,但军权、高级官员任命权、外交权等仍牢牢掌握在中枢内阁手中。这些条款的通过,无一不是各方势力激烈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每一次表决背后,都充满了台面下的交易、威胁和承诺。小皇帝刘钧始终冷眼旁观,信尔在关键节点动用他那三票权重,或支持、或否决、或促成某种平衡,表现得愈发沉稳老练。太皇太后陆氏则日渐沉默,仿佛真的将一切世俗权争都交给了年轻一代。
在第十日的黄昏,当天边最后一抹霞光即将被夜幕吞噬时,一份墨迹未干、盖有皇帝玉玺和与会主要世家代表私印的《南朝朝议共治章程》终于正式4炉。虽然其中还有许多模糊不清、有待日后解释的条款,但一个大体的框架已经确立。
消息传到石头城大营,林若认真阅读了一眼章程原本,感觉没什么问题后,便拿出自己的印章,拿出了和那些UP主们同样做法弄出来的“龙泉印泥”,在朝廷文书留下的空白位置,盖了个大红章上去。而在她的印章之后,有二十余枚不同的印章已经盖好。林若摸着那柔滑的绢缎,感慨了一下:“这要玩意放后世,无论在哪个墓出土,都跑不过国博的魔爪啊。”
槐木野微微挑眉,跃跃欲试:“这么有用,那我要不要也盖个印上去?”博物馆她知道的,徐州就有一个,非常简陋,有各种动植物标本、还有一些工程展示,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林若微笑着摇头:“不必,把这东西送回去吧。”她又拿出印章,在其它两份上盖印,朝廷最近也学徐州,重要的文件都要留底,一式三份。
回头放徐州那博物馆去。
次日,林若依约开始下令徐州军拔营,做出撤离的姿态。但同时,她召见了即将以南朝"内阁"中徐州代表身份留下的广阳王郭虎,以及部分将留守建康负责后续事宜的千奇楼骨干。
军帐内,烛火通明。
“章程已定,框架已成。“她看向郭虎:“郭将军,你留在南朝,明面上的职责是参与内阁议事,维护徐州利益。但真正的任务,我上次已与你谈过。”郭虎神色凝重地点头:“末将明白,主推《商法》。”“不止于此。“林若目光深邃,“商法只是敲门砖。你要利用朝议的机会,试试能不能进行其它的计划。”
她铺开一张写满字的的绢帛,指点江山。
“其一,借疏通运河、保障漕运畅通之名,提议由朝廷独开一部,统筹管理主要漕运河道及重要码头。我们可以借此,安插人手,控制物流。”“第二,鼓励工商。"她看向郭虎,“在推行《商法》赋予商户地位的同时,你可联合一些与千奇楼有合作的南朝商人,提议减免部分商税,鼓励开设工坊、发展航运。还有最重要的,开设磨坊。”
郭虎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磨坊?跳的太远了吧,这似乎与军国大事不沾边啊。
林若看出了他的疑惑,耐心解释道:“南朝,是我们未来重要的粮食产地和原料产地。我与陆韫早年合力推行的双季稻,虽让产量大增,但稻米远不如北方的粟米耐储存。加之南方气候潮湿,山川水泽遍布,粮食储备和转运始终是个难题。”
“而磨坊,便是关键一环。将稻米、香芋、乃至陈粮旧米,研磨成粉,再制成粉条等物,不仅能极大延长储存时间,也便于运输,更能提升其价值。如止一来,南朝的粮食产出,才能真正转化为稳定、可控的资源,为我所用,而非成为他人掣肘我们的工具。”
槐木野在一旁听得迷糊,忍不住插嘴:“主公,咱们不是要打天下吗?搞这些弯弯绕绕的生意经做什么?直接打下来不更痛快?”林若微笑道:“那可不一样,我们生产的货物太多了,必须给南朝寻到足够的交易的货物,我们才能发展得更快。”南方是徐州的商品基地和原材料来源,如今的南方远不如后世开发得那么多,地多而人少,而对于普通人而言,种那些田地就够累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的再去开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