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小画一饼(1 / 2)

第134章小画一饼

秋日淮阴,天高云淡。

林若立于巨大的舆图前,陆漠烟垂手肃立一旁,心中既因方才吐露的身世秘密而有些忐忑,又因即将领受的任务而充满期待。“南中多竹木。"林若转过身,看向陆漠烟,微笑道,“小陆,我徐州如今工坊林立,尤其是纺织之业,已有燎原之势。但你可知道,纺织的原料,绝非仅有羊毛与丝麻?”

陆漠烟微微一愣,谨慎答道:“主公明鉴,麻葛之类,亦是常见。”林若摇了摇头,手指轻轻点向舆图上南中那片代表茂密森林的绿色区域:“不,我要点的,是这竹制品的方向!”

在后世,有塑料这个大杀器存在,人们对竹木的要求很低,但在这个时代,器具是普通人很贵重的财产,更重要的是,她需要建筑材料。她回身看他:“一件耐用的竹木器具,对于寻常百姓家,仍是颇为贵重的资产。更重要的是,我徐州如今大兴土木,扩建城垣、营建工坊、修筑水利、为民居增砖添瓦,需要海量的建材!”

陆漠烟下意识地点头,作为基层吏员,他太清楚如今徐州各处对木材的需求有多么巨大。

“然而,我可能任由百姓、工坊肆意砍伐江淮本地的树木么?"她不等陆漠烟回答,便斩钉截铁,“绝不能!”

“放眼江淮大地,但凡交通便利之处,成材林木还剩下多少?许多地方,极目远眺,除了低矮的屋舍,视野内最高的,往往是连绵的玉米秆!再涸泽而渔,恐遗祸子孙。”

陆漠烟闻言,心中凛然。

他行走乡里,确实见到许多地方林木稀疏。林若的手指点在南中之地:“而蜀地南中,尤其是犍为郡一带,山高林密,气候温润,最不缺的,便是这漫山遍野的竹木!”“犍为郡地处长江与岷江交汇之要冲,砍伐下的竹子,顺江而下,漂流至江阳汇集,再与从上游沱江运来的自贡井盐盐水浸泡处理,风干之后,便是当下最为廉价、易得的建材!”

放在后世,用竹子替代钢筋建房,那简直是悚人听闻,分分钟上热搜。但现在,哪个大户人家也用不起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用竹子就很好。陆漠烟听得心潮澎湃,他完全理解了主公的意图。林若越说思路越清晰,对着陆漠烟细细交代起来:“你要让南中的夷人明白,与我们合作,伐竹卖竹,益处极多。竹子不仅可作建材,旱灾之年,打通竹节,便可作为滴灌器具,引水保苗,能救多少庄稼性命?即便不能作主梁,用作侧梁、椽子、搭建工棚、制作农具,亦是极好。还有,将竹子加工成竹席、竹筐、竹篓、竹椅……这些日常用具,运来淮阴,有多少我们收多少,可以用我们的盐、铁、布匹、瓷器甚至粮食来交换!”陆漠烟听得眼睛发亮,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条用翠竹铺就的财富之路。但他毕竞谨慎,思索片刻后,道:“主公谋划深远,漠烟佩服。只是……这竹海并非南中独有。据我所知,湘州、杭州、三峡、荆州秭归等地,亦是竹林遍布,若要取竹,这些地方距离更近,运输更为便捷。为何非要舍近求远,着眼于犍为郡呢?他顿了顿,补充道:“况且,凡有竹海绵延之处,多半……并非汉人聚居的富庶平原,而是夷人、山越等族群盘踞的丘陵山地。盖因竹子此物,生长霸道,竹林之下,杂草难生,不利于耕种;竹鞭横行,能破墙基,不宜建房;林中多队湿,毒虫蛇蚁滋生,入内极易迷途……故汉民多不喜与之毗邻,唯有适应山林的夷人,能与之共存。”

但夷人是自己进山的么?笑话。

林若微微蹙眉,坦言道:“你所言甚是。近处的竹源,我岂能不知?但你且再想想,除了这漫山的竹木,如今的南中,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可以与我彼州交易?″

陆漠烟沉默一下,才道:“主公,若论及交易,犍为郡或许还差些火候。但主公可曾听过′蜀身毒道?”

林若点头道:“自然听说过。此道从川南出发,经夜郎、滇池,直通身毒(天竺),据说行程不过三四月,远比绕行西域的近两年要快捷得多。然此路向来被当地夷人视为命脉,秘而不宣,汉人商队试图通行者,往往……香无音信。我亦曾多方打探,皆无功而返。”

“主公真心想要南中夷人为助力,其实……一点也不困难。“他说到这里,苦笑,“只要主公愿意,给予南中夷人一个名分,一个正式的、朝廷认可的身份,比如,仿汉制设宁蛮校尉都督南中诸军事,或正式设立南中郡,委任夷人豪首为郡守、县令等职……那么,南中的夷人,便会视主公为恩主,甘愿为您驱策!1林若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有些失笑:“就这?”这地图那么长,弄得她刚才还有些紧张,以为要付出多大代价。陆漠烟见林若反应,面容扭曲了一下,解释道:“主公明鉴,自古以来,北方的匈奴、鲜卑等胡族,若肯归附,尚能在中原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但西南诸……几乎从未获得过中原王朝正式授予的、有实权的官职!”他举了一个例子:“便如当年诸葛武侯七擒七纵的孟获,其人心服之后,武侯为稳定南中,最终重用的,依然是爨氏这类从中原迁居南中、早已汉化的大姓家族来担任地方长官。而真正的夷人首领,仍是被治的对象。”“而如今南中夷人最大的压迫来源,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