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名唤刘几,此次省试..唉,是他时运不济,也是那文风害了他。但此子天资聪颖,学问根基实为深厚,绝非那等只会堆砌险怪之徒,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
胡瑗微微前倾身体,姿态近乎卑微:“老臣斗胆恳请官家,莫要因此一事,便对他赶尽杀绝,断了其报国之途。只要他真有才学,真有能为,恳请官家留一条路给他走。”
赵祯静静地听着。
刘几,他当然知道这个名字,省试前呼声最高的状元人选之一。
而胡瑗的求情,其实也不是求情。
落榜了有什么好求情的?又不可能推翻结果再考一次了。
而且,就算刘几带人来叩阙,官家又怎么可能对一个太学生赶尽杀绝?
这话听着都荒谬,但实际上,胡瑗这是在用自己在官家这里多年累积下来的人情,以及他在这次嘉祐贡举事件里老成体国的妥协,来给刘几铺路,让官家记住刘几。
可帝王心术,自有考量。
赵祯不可能因为胡瑗的请求就对刘几做出任何具体的承诺。
尤其是在这个风口浪尖,赵祯需要的是平息风波,而非再起波澜。
至于刘几是否真有才学,是否能在打击后重新站起来,那是他自己的造化。
不过胡瑗话说到了这份上,赵祯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所以说道。
“胡卿爱徒之心,朕能体察,不过科举取士首重公平,功名之路,终究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挣。刘几此人若真如卿家所言,有真才实学,只要他能痛定思痛,改弦更张,依朝廷法度,凭自身能力,自能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到时候自然会任用其到合适的位置...朝廷抡才大典,不会因一人一事而废,亦不会为一人一事而开特例。”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肯定了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表明朝廷不会因人废才,又强调了一切必须按规矩来,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特殊关照。
尤其是“痛定思痛,改弦更张”八字,更是暗含了对刘几必须放弃“太学体”的要求.. . ...如果这人是个死脑筋,那有什么用的必要呢?给自己添堵吗?
然而,胡瑗听完这番话,脸上紧绷的线条却顿时松弛下来,甚至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他太了解官家了。
这番话,看似没有承诺,实则已是最大的承诺!
这对此刻如坠深渊的刘几而言,肯定不啻于黑暗中透下的一线天光。
胡瑗深知自己这个弟子的才情与韧性,只要朝廷不堵死他的路,不因这次省试就将他彻底打入另册,刘几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至于能否把握住,能否真的改掉文风,那就要看刘几自己的造化了。
作为老师,胡瑷已为他争取到了最关键的“可能性”,而且在官家面前,给刘几铺了路。
“官家圣明!”
胡瑗坚持起身,深深俯首。
“老臣代太学诸生,谢官家恩典。”
他知道,自己能为太学、为弟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已经完成了。
剩下的路,只能靠他们自己去走。
殿外阳光斜斜照入,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投下长长的光影,也映照着胡瑷的白发,以及彻底佝偻下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