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四合院之傻根的逆袭> 第300章 苏联人又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0章 苏联人又来了!(1 / 2)

完成了三套机床设计图的牛根生,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从那种高度紧绷的创作状态中松弛下来他难得地没有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而是在四合院里散步、喝茶,偶尔指导一下那些参与项目的年轻人们一些基础问题,享受着短暂的闲暇时光。

然而,他交上去的那三套设计图所引发的波澜,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巨大。

这三型机床本身技术敏感度就极高,是军工和重工业急切需要的重要机器。

经过牛根生那近乎“开挂”般的优化改进后,其技术先进性和战略价值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高度。

尽管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其惊人的价值和在顶尖专家圈子里引起的轰动,还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个特殊群体的注意一一派驻在各相关院所和工业部门的苏联专家。

这些苏联专家怀着国际主义精神而来,帮助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也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拥有很高的权限,后世人很难想象这个时候他们的权限到底有多大。

那几乎是国策方针一样的高度。

能够接触到很多核心的技术资料和项目进展。

牛根生这套设计理念超前、却又深深扎根于现实工业基础的设计,很快就被一些敏锐的苏联技术专家获悉蛛丝马迹。

报告迅速通过特殊渠道被整理出来,摆在了苏联驻华总顾问和克格勃相关人员的案头。

报告中对这三套机床设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部分设计思想超越了我国现行同类装备”、“在有限工业条件下实现高性能的思路极具启发性”、“对提升精密加工和重型制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莫斯科方面收到消息后,反应迅速而热烈。

他们立刻想起了去年那位如同彗星般崛起的天才工程师一一牛根生。

正是他,将克格勃费尽心思搞到的、尚处于实验室状态的转子发动机图纸变成了可批量生产的实用设计;也是他,基于苏联提供的大老美五万吨锻压机资料,魔改般的设计出了更先进的六万吨乃至七点五万吨级锻压机;他还顺手设计了一款性能卓越、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新型卡车。

去年,为了拉拢和奖励这位天才,苏联方面不惜血本,给予了牛根生高达一千一百二十万卢布的巨额奖金(牛根生转眼就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如今,这位天才休养半年归来,竟然又拿出了如此震撼的成果!

“必须得到这些设计!必须进一步加强与牛根生同志的联系!”莫斯科方面的指示很快下达,“可以采取一切必要且友好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赞赏和支持,务必让他感受到苏联老大哥的深厚友谊和慷慨!”于是,一场由苏联驻华大使馆、总顾问办公室以及克格勃机构协同运作的“友好交流”行动悄然展开。几天后,一次由工业部门组织的技术交流座谈会上,牛根生作为特邀专家出席。

会议间隙,几位熟悉的苏联专家立刻热情地围了上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夹杂着俄语,对牛根生最新的成就表达了“由衷的钦佩”和“极大的兴趣”。

“牛根生同志!您的设计真是太巧妙了!那个主动阻尼系统,简直是艺术!”一位从事重型机械的苏联专家竖起大拇指。“还有双泵供油回路,您是如何想到这样优化的?这思路太清晰了!”液压专家眼中闪着光。

紧接着,苏联驻华总顾问伊万诺夫同志亲自找到了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了“亲切而友好”的会谈。他高度赞扬了牛根生同志的卓越贡献,再次强调了中苏之间“无私的、兄弟般的”技术共享传统,并委婉地提出,如此先进的设计,如果能与苏联的工业实力相结合,必将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发展。

言语之间,暗示着苏联方面愿意为此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与补偿”。

甚至,一位自称是苏联科学院代表的官员,通过正式渠道提出,希望能邀请牛根生同志访问苏联,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交流”,并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

领导的压力顿时大了起来。

一方面,他们深知这三套设计的分量和保密重要性;另一方面,当时中苏仍处于蜜月期,苏联“老大哥”的确给予了大量援助,以往的技术交流共享也确实存在。

直接拒绝,于情于理都难以开口,且可能影响大局。

毕竟此前都是我方向苏联方面伸手买技术买设备。

别以为都是花了钱的,就不需要感激对方。

花钱能买来整整一套的工业体系,放在后世都不可想象。

要不是苏联方面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中方又是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是我方这边给再多的钱,对方也不会轻易松口给出如此巨大的支援力度!

于情、于理、于家国利益,拒绝起来很难!

经过层层汇报和慎重考虑,最高层做出了指示:原则同意进行有限度的技术交流,以维持友好关系,但核心工艺诀窍和最关键的设计细节必须暂时保留。

要借此机会,争取从苏联方面获得我们急需的、对方可能卡脖子的特殊材料、精密轴承等作为交换。于是,相关部门领导找牛根生进行了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