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四合院之傻根的逆袭> 第301章 去苏联留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1章 去苏联留学?(1 / 2)

经过数轮艰苦而曲折的谈判,中苏双方最终就技术交换的具体细节达成一致。

一纸协议签署,标志着这场由牛根生的三套机床设计引发的外交与技术博弈,真正的落下了帷幕。协议规定,中方将向苏方提供那三型机床的简化版总装图、核心系统原理说明及部分基础参数。作为交换,苏方需向中方提供:

1.三种特定型号的高性能合金钢的详细配方及熔炼工艺手册;

2.五百套不同规格的高精度轴承(主要用于精密机床和仪器);

3.五吨用于特殊领域的关键稀有金属原料。

这份协议对于当时急需突破材料瓶颈和提升精密制造能力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那些合金钢配方和精密轴承,是无数工程师梦寐以求而不得的。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工艺配方,那是无数的人通过海量实验所得出来的珍贵结果,是智慧的结晶!至于高端轴承,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当下,这些东西无比的重要。

尽管最渴望的精密光栅尺制造技术未能获得,但能取得如此成果,已远超谈判之初的预期,令参与其中的所有中方人员都倍感振奋。

协议签署后不久,几个装着合金钢样品、工艺文件以及轴承清单的木箱,在一队苏联专家的亲自护送下,移交给了中方代表。

整个过程充满了“兄弟般”的热情与正式感。

然而,就在这批物资移交的次日,一场更为隐秘的会晤在苏联大使馆内进行。

苏方代表,一位表情严肃的克格勃高级官员,在与中方一位高级别领导进行“私人友谊”性质的会谈时,郑重地提出了一个“额外的、纯粹出于对牛根生同志个人才华赞赏”的提议。

“鉴于牛根生同志对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进步所做出的非凡贡献,以及他个人所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这位官员用熟练的中文说道,“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再次授予牛根生同志个人特别奖励金一一五百万卢布,以表彰他的卓越成就,并鼓励他未来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我们共同事业的伟大发明。”

五百万卢布!

在这个年代,这无疑是一笔足以让任何人瞠目结舌的巨款。

其购买力相当于后世数亿甚至十数亿人民币。

苏方的出手之阔绰,决心之坚定,可见一斑。

中方领导心中震惊,但面上依旧保持沉着。

他深知,这笔钱既是糖衣,也是炮弹,更是苏联方面对牛根生价值的一次重新评估和极力拉拢。他们不满足于一次性的技术交换,他们想要的是牛根生这个人,或者说,是他那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所能带来的长期红利。

“伊万诺夫同志,感谢苏联老大哥对牛根生同志的厚爱和肯定。

关于奖励的事宜,我们需要征求他个人的意见,并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来处理。”

中方领导谨慎的回应说道。

“当然,当然,我们完全尊重牛根生同志的个人意愿和贵国的规定。”

苏方官员微笑着,话锋却随即一转说道:“此外,我们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我们认为,像牛根生同志这样百年难遇的天才,他的才华应该得到最顶尖的学术环境和工业基础的滋养与发挥。

我们诚挚地邀请牛根生同志赴苏联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学术访问和交流。

我们将安排他进入苏联科学院最好的研究所,配备最顶级的实验室和助手,让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之中。

我们相信,这无论对于他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科技实力的飞跃,都将是极其有益的。”

图穷匕见。

巨额的金钱奖励只是开胃菜,真正的目的,是想将牛根生这棵“奇迹之树”连根带土,移植到苏联的院子里去。

他们太清楚一个顶尖天才的价值了,尤其是像牛根生这样似乎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天才。他的那些设计,经过苏联专家团队的深入评估,确认其价值巨大,甚至在部分领域能让苏联的相关技术领先美国一步。

在冷战铁幕缓缓降下的五六十年代,这种技术上的领先,其战略意义无可估量。

与之相比,五百万卢布,甚至五千万卢布,都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能将牛根生吸纳进苏联的体系,让他为苏联服务,那带来的回报将是无法想象的。

中方领导的心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他无法直接拒绝,只能再次表示会将苏方的“盛情邀请”如实向上级汇报,并转达给牛根生同志本人。消息很快被层层上报,最终摆在了最高决策层的面前。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苏联人这是下了血本了啊!五百万卢布,再加一个科学院院士级别的邀请!”一位领导敲着桌子。“钱还好说,根生同志上次一千多万都毫不犹豫捐了,牛根生同志是经得起考验的。

关键是这个邀请……不好办啊。

答应吧,等于把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送出去,未来如何,难说。

不答应吧,眼下这关系……”另一位领导眉头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