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朝廷掣肘(1 / 2)

尽管皇帝拿出了看似神奇的“水泥”,尽管靖安王雷厉风行地督办试验,但在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将此视为救世良方,更并非所有人都相信那清河之患已迫在眉睫。

以工部左侍郎李茂为首的几个老臣,便是其中代表。李侍郎年近花甲,在工部任职多年,主持过不少水利工程,虽无大功,却也自诩经验丰富。此次清河事务,最初便是由他负责听取地方汇报并上奏的。对于皇帝突然搞出的什么“水泥”和如此兴师动众的严阵以待,李茂心中颇不以为然。

朝会上,当皇帝再次问及清河情况并强调需加紧防范时,李茂出列,语气带着几分老臣子的矜持和不易察觉的轻慢:

“陛下忧国忧民,臣等感佩。然清河之事,地方奏报已然明晰,水势确已得到控制,堤坝损毁处亦在修复。陛下所谓之“水泥’虽奇,然终究是新物,其效如何,尚需时日验证。如此大动干戈,恐劳民伤财,反令地方不安。”

他顿了顿,继续道:“且今夏雨水虽多,然中秋将至,汛期将尽,依老臣数十年经验,此时再发特大洪灾之可能,微乎其微。陛下或可宽心,令地方依常例修缮即可,无需如此……惊惶。”

他的话,立刻引来了几个同样保守、且对“水泥”这等新奇事物心存疑虑的老臣附和。

“李侍郎所言极是,治水当循古法,循序渐进,岂能凭一未知之物而妄动?”

“是啊陛下,地方官员亦报平安,我等在京城,又岂能比当地更知实情?”

“兴许只是虚惊一场……”

这些言论,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心急如焚的云志明头上。他气得想骂人,却又碍于皇帝身份,不能直接说“你们懂个屁!老子看过剧本!”,只能憋得脸色发青。

云昭站在下方,面色冷峻,正要开口驳斥,却有一人抢先一步。

竟是平日里并不轻易在朝政上发言的靖安王麾下一位将领,他声如洪钟:“李侍郎此言差矣!防患于未然,乃兵家亦是治水之道!岂能因“可能微乎其微’便心存侥幸?若真如陛下所忧,届时洪水滔天,生灵涂炭,李侍郎可能担得起这责任?!”

武将的直白质问,让李茂等人脸色有些难看。

朝堂上顿时争论起来。一方认为皇帝小题大做,劳民伤财;另一方则坚持有备无患,必须高度重视。最终,在云昭和一干支持皇帝的官员力争下,巡查和试验性使用水泥加固险工险段的计划得以继续推行,但规模和速度显然受到了这些反对声音的牵制。

而那位负责汇报清河情况的工部官员,为了掩盖自己前期核查不力的失职,坚信地方奏报,在后续的执行中,也并未真正将皇帝的极度担忧放在心上,勘察和加固工作推进得并不彻底。

云知意在深宫之中听闻朝堂争论,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她知道,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那些固有的观念和官僚体系的惰性,绝非父皇一道圣旨就能立刻扭转。

时间的沙漏正在飞速流逝,上游那个不稳定的堰塞湖,如同悬在无数人头上的利剑,而京城之中,却仍有不少人沉浸在佳节将至的兴奋里,对此一无所知,或心存侥幸。

危机,正在轻视和拖延中,悄然逼近。

朝会上的争执像一根刺,扎在皇帝云志明心头。他深知李茂等人的顾虑,但来自现代的灵魂更清楚如果不管那这件事的毁灭性以及官僚系统惯性的可怕。回到后宫,他与林淑华和云知意紧急商议。福宁殿笼罩在沉重的气氛里,云知意知道了朝堂的反应后感到深深的无力。虽然自己知道剧本却还是阻止不了剧情发生,就像之前一样。

“不行,不能再等了,也不能再被他们这样拖沓下去了!”云志明眉头紧锁,手指焦躁地敲着桌面,“指望工部那帮老臣和底下阳奉阴违的官员,黄花菜都凉了。我们必须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林淑华面露忧色:“可朝堂上反对声音不小,强行推动,会不会引起更大反弹?你现在好不容易暂时站稳了脚跟,积攒了一些威信,要是这么做……”

“顾不了那么多了。人命关天!”云志明斩钉截铁,思索了几息,一拍桌子,“中秋宫宴,取消!”云知意猛地抬头:“父皇,取消中秋宫宴?这……动静会不会太大了?”中秋宫宴是皇室与重臣联谊、彰显国泰民安的重要场合,取消它无疑会释放出极其紧张的政治信号,“而且之前已经商量好中秋宴照常,相关事宜也已经准备起来了。”

“要的就是这个动静!”云志明眼神锐利,“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朕不是在开玩笑,事态严重到连表面功夫都没时间做了!我们必须争取一切时间。”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云知意:“知意,你再好好想想,原著里还有没有身强力壮又有威严而且可信的大臣了?必须有人担起治水的担子,地方官员朕不知是否靠得住。”

云知意思考了一瞬,坚定地说:“皇叔为人正直,能力出众,且在军中素有威望,派他去,既能压得住地方,也能切实推行新政。他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他有男主光环,他做的事百分之九十都能成。”“好!”云志明下定决心,“朕就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清河一线防汛事宜,工部、地方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