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的命令下,没多久朱高殪就被侍卫们又请了回来,朱棣见之,顿时恨道:“臭小子,五十万的东西你卖朕一百万,有没有良心?”
朱高麓一听,便叫苦道:“父皇,帐可不是这么算的,须知现在还在购置期,来日还要继续购置土地,一成股份自然不单价值五十万。”
“而且除了购置费之外,还有建设费用,总之,一百万买一成股份,完全没有任何亏损。”但他如此说着,朱棣却习惯了这个儿子的套路,他发现这个儿子是那种吃软不吃硬的脾气,你一硬,对方只会比你更硬。
可若是你软下来好言相劝,朱高曦反倒会和你讲道理,于是他便拉着朱高焜算账,直言道:“购置费不说,建设需要的原材料是大明土地产出,自然要算钱,这部分又如何算?”
两父子拉扯了许久,最终由朱棣给出了一个提议,那就是他出一百万贯,占有百分之十五的股份。除此之外,朱高燈还要另出百分之五的股份,分给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与朱瞻基等几个兄弟子侄,终归现在是一家人做事,不能只让朱高媾吃独食!
而这个结果自然在朱高媾的意料之内,因为在办事之前,他就已经考虑过房地产的问题,有皇权在背后撑腰,事情自然好办,可也因为皇权力挺,注定了他不可能吃独食。
依照他的想法,可以挪出三成利益来买通朱棣,眼下只用了一半,自然比他预想要好。
不过考虑片刻,他就主动提高给众人的分成,直言除了朱棣的私人股份之外,再拿出百分之十分给委员会众人。
即朱棣获取百分之十七,其他人每人获取百分之二,别小看这百分之二,一旦项目建成,那就是几百万贯!
听得这个提议,朱棣方才满意的点头,暗道这小子还算有点良心,挥手让朱高烜离去了。
待得朱高斄离去之后,朱棣这才拿起玉笔,给朱瞻基亲自回了一封亲笔书信解释原委。
言说朱高烜琼州重工买地是为了建房,房屋建成之后,委员会有一笔分成,总数在千万贯之多。信件经得朝廷发出,于两天之后,送到了朱瞻基的临时府邸,看得信件,朱瞻基顿时转忧为喜。他自然能猜到,是他爷爷去找到了四叔谈判,这才争取来了利益!一看分成就有上千万贯,他便来了精神。
归根究底,小朱同志还是很穷的,眼见自己四叔拿出一千万贯,他自然两眼放光。
有了钱财保底,他也不再追究此事,反倒开始为琼州重工保驾护航,试图助力一下自己这财神爷。随着他这一无视,琼州重工便收购了大量土地,硬生生将松江府的地价稳定了下来。
而在松江府地价回涨之时,琼州重工又将手伸到了苏州府境内,这是因为随着松江府工厂动工,大量佃户转向了工人,由于工程是按月结,吸引了大量苏州府百姓。
毕竟,依照琼州方面给的工资,每个工人一月可得三贯钱,在大明境内完全属于高薪,对有地的农民吸引不大,可对没地的佃户来说,那就是天降横财。
这也影响了苏州府的土地价格,使得嘉定、宝山、昆山等地的地价纷纷下跌,来到了和松江府同等水平面对此状,朱高媾的态度就一个,收!只要是沿江的土地,全部收购,该建厂的建厂,该出租的出租。但琼州重工收购土地的行为,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朝改制的区域划定为松江府,相邻的苏州府没有相应户籍政策,大量百姓的流动让苏州知府感觉恐慌。
因是明朝户籍极为严格,现在流入了松江府,来日朝廷向他要口赋他该去那里筹钱?
偏偏此时坐镇松江府的是朱瞻基,他一个小小知府,不敢向皇太孙抱怨,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奏折,将苏州问题递交内阁。
消息来到了内阁,自然也让一众阁臣感觉一阵头疼,改革之前说得好好地,划定区域变法。可真改起来了,他们才发现哪有那么简单,松江府的变法,不仅会影响隔壁府县的经济,还会影响各地人口流动。
现在的苏州府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户籍政策对接,那日后变法只会乱上加乱。在意识到问题之后,解缙便召集一众阁臣商议了几天,最终决定上表朱棣,解除扬州府、常州府、苏州府、嘉兴府等地的户籍限制。
为了防止后期广州遇到同样的问题,内阁一并划定了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十几个府的范围,包括北边的应天府,放松这些地方的户籍限制。
至此,大明原本的户籍政策开始松动,从南边的广西开始,再到广东、福建、浙江,东南沿海开始成规模的人口流动,不少原本不满户籍的百姓,都在趁机改变自己的户籍。
这是因为原本大明的户籍制度十分僵化,老朱将百姓简单的分为军、民、匠三大类,三大类之下,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官户、生员户、医户、阴阳户等十几种户籍。
很多百姓一生下来,户籍便被确定,先辈当兵,后代就要当兵,先辈奏乐,后代便要奏乐。正如朱高烜所言,这种政策在王朝建立之初,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随着王朝逐渐发展,此举便限制了民间的活力。
此时户籍一松动,自然便有了大量变更意向,这也使得基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