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杨荣提出的三点建议确实让朱棣和解缙等人耳目一新,更接近事情的本质,也更符合朝廷的利益。
可这个策略各有优缺点,让朱棣有些难以抉择,如果可以的话,他当然想选择上策,修铁路,加强朝廷的统治。
问题就在于,朝廷没那么多钱!要修铁路,不是直道这般调用民夫劳役就能修建出来。
铁路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眼下大明钢铁厂正在建设中,分别是武昌铁厂、松江铁厂、洛阳铁厂,一共三座,皆是琼州援建。
预计建设完毕之后,大明的钢铁产量将从万吨级别增长到百万吨级别,和琼州产量基本持平。而钢铁只是其一,轨枕、橡胶、机械厂、零部件,有大量的部件,眼下的大明没有实力大规模生产。如果要建两条长达万里的铁道,那就需要天量的钢铁和各种部件,大明自己生产,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从琼州运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所以这两条铁路的建设,恐怕不止十年,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以及大明朝十几年的税收方可。建成了确实一劳永逸,可建设途中,光是消耗,就能把大明朝的财政给拖垮,而结局只不过是平稳了交趾等地的形势,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在朱棣心里,铁路要建,可不是现在建,现在建也无法解决交趾的问题,这上策相当于无用。至于中策,效仿琼州实行一条鞭法和火耗归公的策略,此事朱棣也考虑过可行性,可最终却还是没有提出。
因为他知道,相比于琼州来说,大明没有实行一条鞭法的经济基础,实行一条鞭法,有两个前提,一则是货币充足,二则是粮价稳定。
这两个前提,大明朝眼下都没有,论货币,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倒是足够,可宝钞的价值早已贬值。朝廷要是按宝钞收税,那在宝钞大部分回收之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明国库的收入会锐减。当然,朝廷也可以按折价之前的价格进行收税,多收宝钞,将百姓的宝钞纳入大明国库。
而这样又会带来一个问题,国库中的宝钞是要使用的,折价收来的宝钞是按原价用,还是按折价用?这些宝钞从民间来,又从国库投入民间,只会让宝钞总量不变,在不断使用之间变旧,最终又要发行宝钞,无异于一个死循环。
同样,大明朝的粮价也并不是特别稳定,因为朝廷在地方没有足够的储备粮仓,各地粮价随着收成是在不断浮动的。
粮价不稳定,就代表税收不稳定,如果额定征收,碰到丰年,百姓压力反倒会增加,碰到灾年,那更恐怖,百姓为了筹钱交税,很可能要卖儿卖田。
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区域改革一途,比如单独在陕西、交趾这些地方实行损耗归公和一条鞭法。不过就如杨荣说的一般,这种政策,免了群贪,却会制造巨贪,比如镇守太监马骐。
此人是朱棣派往交趾镇守的,初心自然是为了稳定交趾局势,可他没想到,马骐的存在不仅没有稳定大局,反倒使得交趾人心浮动。
马骐自然是该千刀万剐,可现在杀了马骐,也换不来交趾已经丢失的民心,很多时候朝廷政策就是如此,他的本意是好的,可实现到地方,却会出现各种问题。
有的问题他能预料到,可有的问题,别说预料,他甚至想都不到有些人会从什么途径贪腐。如此想着,朱棣的眼睛一眯,把交趾甩给老四?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毕竟交趾实在太过遥远,从应天府到交趾,沿路乘船加上陆路,快的要几个月,慢的要一年半载!这就朝廷对交趾的统治能力十分薄弱,必须要派一个信得过的人去镇守,就好像沐家镇守云南一般,隔空统治。
让琼州接纳交趾,一方面朝廷再也不需要大规模驻军,有朱高爆在,交趾的防务不需要担心。同理,有琼州这一个相交独立的小朝廷看着,来日交趾也可以稳定给朝廷提供应有的税收,朝廷不需要再关注贪腐问题。
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交趾的税收从此就固定了,以后万一交趾和琼州一般发达了起来,朝廷再想增税,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至于杨荣考虑的反叛问题,不在朱棣考虑之列,他几个儿子中,他最放心的就是老四朱高烜。这个儿子不仅能文能武,野心也不是一般的大,眼下既然国体都要改了,多一个交趾也不会对朝廷产生多大影响。
所以,唯一的问题就是钱!朱棣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和朱高烜打交道的套路,他很清楚和朱高爆啥也别说,提钱最实际。
说什么让朱高烜代管,实际上就是把交趾打包卖给了自己儿子,这不是收税这么简单,他必须狠狠敲上一笔才行!
思虑之中,朱棣便有了腹稿,当即抚须笑道:“勉仁此策当真金玉良言,交趾之祸,朕已知解决之道!”
“这样吧,诸位去内阁商讨一番,给朕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一条鞭法暂不实行,先论损耗归公!”“眼下朝廷定税确实低廉,可百姓却仍旧贫苦不堪,关键就在于损耗加收之事,务必给出方案,解决此事!”
“但损耗归公亦不能免除官员贪腐问题,幼孜,你们检察院必须着力给个办法,今科录取的进士,先以检察院缺员为准,检察院挑选后,再行充入各